黄致阳“工•课”——国家博物馆首度为台湾当代艺术家办个展
2014-03-29 12:51:50 刘倩
黄致阳
2014年3月28日,艺术家黄致阳作品展“工•课”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国家博物馆首都为台湾当代艺术家举办个展。展览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策划。
开幕现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副馆长陈履生以及墨斋画廊艺术总监林似竹、法国时装品牌创始人Barbara Bui、以及郑胜天等纽约众多重要嘉宾都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展览展出了黄致阳的水墨绘画、雕塑、影像等二十余件作品,是艺术家移居北京八年里的创作成果,包括绢本焦墨九连屏作品《北京生物之春》、毛笔墨绢《千显灵》、大型汉白玉雕塑装置《座千峰•龙脉》、实体铜胎金箔雕塑《祥兽·兽灵》等重要作品,这些具有传统元素的作品包含了黄致阳对哲学思想的当代探究,对多元中国文化的体现。黄致阳介绍:“我多年来一直在建构自己的一些系统,无所不用其极的通过毛笔、绢、织锦,通过自然的材料例如石头、竹子、水等进行创作,因为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未来也希望发现一些材料的更多可能性。”
黄致阳与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展览现场
焦墨作品《北京生物之春》在展览现场引人注目,是黄致阳所创作的九连屏作品,以特有的水墨语言描绘了北京能量迸发,万物复苏的生命景象;汉白玉雕塑装置《座千峰•龙脉》,黄致阳说,这是他以明长城为灵感创作的作品,观长城内外,山峦起伏,此作品正是由古长城为基调结合中国传统图腾形象创造出的当代作品,黄致阳说:“这件作品也为了对应国博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国博在龙脉的中轴线上,我非常喜欢长城,也非常喜欢长城龙岩峭壁的景观;我又想让这种庞大的气势来接地气,让它秩序化、理性化,用线条、科技找到一种生物性的秩序,以此来表达人跟自然环境之间的隔离关系。”
黄致阳介绍这些作品是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他说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语言逐渐失落,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心重新建立起来,但是如何将丰厚的“天地人”之间的哲学系统与艺术家个体、当下社会做某种对应是很重要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对应,艺术家个体如何将自己的创作回归这种母性,或许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而黄致阳自己,则是通过这三十年来的努力,来反馈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黄致阳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于台北,就是年代旅居纽约,2006年移居北京。他曾亲历台湾社会的巨大整治变革,同时也裹挟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纠葛碰撞。此次展览主题“工•课”取义于“穷而后工”,是艺术家视为三十年来思考与创作所交出来的功课。黄致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创作形式丰富,充分展示了身处一个时代裂缝的艺术家对自己艺术属性的反复拷问和坐标定位。
在开幕式现场,策展人陈履生谈到黄致阳的作品说:“黄致阳艺术中多元的思考与多元的表现,让我们看到这位台湾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而深藏期间的艺术素质和文化血缘则非常容易让人们联系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台湾现代艺术运动,以及大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85美术新潮’。中国当代艺术在21世纪初期借助艺术市场和新兴传媒的力量,用很短时间完成了地位攀升和大众普及,但是,公众的接受和理解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让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纠结中前行,社会更在纠结中观望。如今两岸关系中出现的文化的先期会流,比如黄致阳客居北京,都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新气象,黄致阳的意义或许也表现在这里。”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