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生之华彩—读王清健的水墨写意人物

2014-03-31 10:13:03 曹天成

王清健近照

新疆写生系列

  无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端赖两个基本因素,一是技术的传承,二是文化的定位。前者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程序和内容,比较易于学习和掌握,后者则相对复杂。它是画家在自身固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对某种文化观念的主动选择与吸收,其根本推动力是生活的积淀和环境的陶养。画家做出什么样的文化定位,不仅会影响他在技术传承上所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更会对其作品的风格面貌、美学气质及内涵的思想力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既指天地间黎民百姓、动物植物、山川草木之生命,又涵有宇宙万物繁衍不息、运行不止之生机的意思。“天地之大德曰生”,意即抚育、守护、葆养、珍视自然万物之生命和生机是天地之间最崇高、最伟大的道德事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这一价值观念不仅渗透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科学等领域,更深深影响了包括文学、诗歌、音乐、绘画、建筑、雕塑等在内的中国艺术。对“生生之美”的表达与尊重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近日读王清健先生的水墨写意人物画,其中所浸润的醇厚之生命,弥散的勃勃之生机,以及饱含的艺术家的赤子情怀,首先让我联想到这些。

  清健先生生于豫东、长于豫东,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下乡知青的经历,让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炽热的感情,与乡里乡亲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勤劳善良、淳朴乐观的老少爷们、大娘大嫂不仅教会了他耕地犁田,收麦扬场,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更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真知。这种感恩之情贯穿在他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他曾说,每每看到那一张张质朴的脸庞,一双双诚恳的眼睛,总觉得不画出来就亏欠他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自身工作性质、生活境遇,以及外界艺术氛围和社会环境如何变迁,清健先生画作的主角始终是他亲切的老乡。如表现母子情深的《惊蛰》和《初为人母》,描绘含饴弄孙的《绿梦》和《婆孙》,以及氤氲着乡间朝露的《早集》,斑驳着秋日阳光的《梨乡》,等等。灿烂的笑容、浓郁的生活气息充盈着画面,知足恬淡、怡然自得的日常生活在他笔下展现出迷人的色彩,让人对其中的纯净乡土、美好乡民产生无限的向往。《西行采棉》、《秋实》、《快乐夫妻》、《果园飘香》等作品则是另一种角度的观照:对求存活、图发展的生之伟力的尊崇和礼敬。作为传统农业区,豫东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但这里的乡民百姓并没有怨天尤人,顾影自怜,而是用雄强坚毅的品格、厚重有力的双手积极改变现状。

  “我爱平凡的人”,中国当代人物画大师周思聪如是说。这句话不仅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也表达出她对艺术家职责与使命的一种认识:歌颂和赞美平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德和生命力量。清健先生的艺术实践无言的说明,他与大师心有灵犀。对一个人来说,生命质量的高低与社会地位之高低、财富拥有之多寡、学问知识之博约无关,而在于他是否始终对拥有生命本身充满敬畏之情、感恩之心。平凡的人由于更少物欲的牵绊,在对待生的问题上往往更加豁达从容,虔诚自信。清健先生笔下的平头百姓、乡里乡亲之所以如此可亲可敬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品格。深沉的人文关怀意识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使清健先生的写意水墨人物画生动活泼而不失凝练厚重。画里画外,对深陷物欲沼泽的我们及我们越发喧嚣浮华的城市文明而言,犹如绿洲之于沙漠,难能可贵。

醉心

  从宏观艺术史层面看,“写意”是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根本差异之所在。它无意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细节的孜孜以求,而是强调对某一物象若干关键部位与核心要素的精准提炼与敏锐把握,以形写神,表现出物象的本质精神及艺术家的个人情怀。其思想要旨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得意忘象”或“得意忘言”之类的观念相近,轻“象”轻“言”,重在得“意”。具体到艺术创作,“写意”牵涉到两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得“意”?二是如何“写”之?

  “夫意者,笔之意也。先立其意而后落笔,所谓意在笔先也。然笔意亦无他焉,在品格取韵而已。品格取韵则有曰简古、曰奇幻、曰韶秀、曰苍老、曰淋漓、曰雄厚、曰清逸、曰味外味,种种不一,皆所谓先立其意而后落笔,而墨之浓淡焦润,则随意相配,故图成而法高,自超乎匠习之外矣。”清人郑绩有关“意”的讨论落脚于“品格取韵”。其观点与东坡居士的“意气说”相类:“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气,看数尺便倦。”据此,得“意”之法实在学问识见之累积,趣味格调之滋养。清健先生深知此理。丹青之外,他读中国历代画史书论,思传统绘画之文化内涵;阅西方文艺美学经典,探中西艺术精神之异同。经过激烈竞争,他成功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大专班,师从卢沉、姚有多等画坛名家,造型能力愈加纯熟老辣。经年累月的画外之功,使清健先生远离“画工”之“匠习”,笔下的人物在寻常外表之下流露出清雅秀逸之气,形象塑造既有传统笔墨浑厚华滋之韵味,又具现代视觉语言之俏丽风姿。

  所谓“写”,通俗的讲,就是“写字”之“写”,“书写”之“写”。如何“写”的问题就是如何用笔的问题。桃花庵主唐寅曾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以草书之笔法为“写”之正道。明代画论《绘事微言》的作者唐志契认为:“写画亦不必写到,若笔笔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不敢到,便稚。惟习学纯熟,游戏三昧,一浓一淡,自有神行。神到,写不到,乃佳。”对于前人经验之谈,清健先生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用笔风格。一是以书入画,注重线条的质感。拖、顺、逆、擦并用,干、湿、浓、淡齐下,力求“下笔便有凹凸之形”;二是在图形造像上,能少则少,能减则减。力求笔笔见骨,不容赘言;三是情绪饱满,行笔奔放。形在笔墨表现中自然流露,笔墨在形的把控中自由运行,给人酣畅淋漓、潇洒痛快之感。其中第三点恰好揭示出“写”的另一层涵义,即艺术家性情气质之抒写。

  清健先生禀性豪迈爽直,奔放洒脱。待人接物热情洋溢,不拘小节。这在他与老乡的你来我往中表现的最为充分。自部队创作组转业至地方报社工作后,当年下乡插队时的老伙计、老哥们常会捎带些红薯、小米之类的土特产进城看他。一干人等聊到兴致处,清健先生往往会找一街边小店,点几个小菜,喊两瓶老酒,与老乡开怀畅饮,谈笑风生。对他们酒酣耳热之际的高声大嗓,身为“书生”的清健先生不仅不以为意,反而激赏他们的纯真可爱,兴致盎然的融入其中。看其为人,再观其画作方领悟绘事三味:只有真性情,才能在用笔使墨的过程中写出生气,只有爱天真,才能在图像人物时画出生机。西哲所言“风格即人”实不诳我。

  董思白《画禅室随笔》有文:“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有论者往往据下句“故其人往往多寿”,而着意阐发绘画之于养生延年的功效。虽见仁见智,窃以为这一理解有失肤浅。此句开首“画之道”一语其实已经对整句话的宗旨做出交待:讨论绘画的最高道理或本质原理。从这一层面上讲,“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意指画者消弭主客,物我合一,笔下万物成于手而实出于心,纸面世界与眼中自然无一不同,意趣盎然,生机无限。要达此境界,需宽大之胸怀,非凡之气度,开阔之视野,豁达之精神。究其根本,需有博爱之思想。如画者没有细腻温柔的感知世界之心,全无纯粹赤诚的对人对物之情,而一味沉溺于线条、色彩、构图、材料、视觉效果等手头技术和表面文章的修炼与雕琢,画面必然了无生机、索然无味。遗憾的是,这恰是时下画坛之流行痼疾。要疗治此病,清健先生的水墨写意人物及其所蕴含的艺术思想或可有所借鉴。

  作者简介  曹天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