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公共美术教育
2014-03-31 10:43:16 未知
莫奈特展现场
一方面,莫奈、敦煌、草间弥生等展览门庭若市,火爆异常。另一方面,不少人表示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进过美术馆了。两种现象,让人不禁要问: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公共美术教育?你惯常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有哪些?你还记得上一次去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在什么时候吗?艺术类的展览吸引你或者不吸引你的原因都有哪些?
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50位既没有美术专业背景、也不从事美术类职业的普通城市居民,得到的回答令人有些意外。不少人已经把在前些年还有些奢侈的“看电影”列为了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愿意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去追看最新上映的电影,却对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博物馆敬而远之,甚至好几年都没有进去过一次。
是大家对美术类展览真的没有兴趣吗?显然不是。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个展正在上海火热展出,百元的票价也难挡观众的热情;前卫女王草间弥生的展览即将闭幕,却依旧人潮涌动;刚结束不久的敦煌艺术展里三层外三层的火爆场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此种种,可见普通民众对于高质量的艺术类展览还是抱有相当大的热情,也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产生呢?是部分展览的内容难以令人满意,还是宣传不够到位,或是配套服务没有跟上?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发挥社会教育这个功能上,应该有哪些新点子、新思路呢?
一、现状
记者设计的小调查问卷一共涉及4个题目:你惯常的休闲娱乐活动都有哪些?你还记得最近一次去参观艺术类展览(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是在何时吗?你一般从哪些渠道获取艺术展览的展览讯息?艺术类的展览吸引你或者不吸引你的原因都有哪些?
从大家的回答来看,7成以上的被采访者把看电影作为日常的休闲活动之一,选择聚餐、逛街、唱歌、旅游的也不在少数,还有几位经常去参加音乐会或是话剧,只有一位把“看画展”作为平时的休闲活动。相对于对新上映电影的津津乐道,人们对艺术类展览的参与度还是偏低了一些。不少人好几年都没有主动去看过美术展览,更多的是平时路过美术馆或者博物馆时“顺便进去溜达溜达”,更有人直言,“没办法,毕竟在中国,看展览这种休闲方式还是太小众了。”
虽然有部分被采访者调侃自己“没有艺术细胞”、“去了也看不懂”,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表现出了对展览的浓厚兴趣。居住在哈尔滨的沈小姐说:“美术展览很吸引我,我喜欢美好的事物,有着旺盛的好奇心,也热爱历史文化,不想错过提升自己内在和享受乐趣的机会。”来自广州的杨小姐告诉记者,“出去旅游的时候会想到去看看当地博物馆,不过主要是比较有历史底蕴的城市。参观展览能更加直接地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而且一些名人真迹什么的还是蛮向往亲眼看一下的。”深圳的曹小姐也表示,“艺术展览会改变我对生活的态度和做事的方法,会增加我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生命的趣味。”
既然有观展兴趣,那么怎样的展览会吸引观众的目光呢?采访中,超过68%的人都认为展览的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要“有趣”,要能“吸引人”,一些“噱头很大的展览”会考虑去参观。来自四川绵阳刘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展览吸引我去看的是作品本身的美感和创意度,我比较看重感兴趣的内容。”此外,讲解服务、配套活动等方面也成为了普通观众考虑的因素。北京的吕小姐认为,“我觉得主要是没有这种文化氛围和习惯,多数老百姓根本没有意识去参观艺术展览,就没有这种概念。我个人的话,如果是感兴趣的题材愿意去参观,有导览的话会加印象分,如果可以租导览器就最好了。”上海人王小姐也觉得,“有互动活动会增加一些考虑的几率,如果能有些讲解或者推广活动能走进更多普通观众的心就好了。”福建霞浦的魏小姐是明信片爱好者,她说:“对于我来说,如果有比较实用的纪念品、衍生品出售的话可能会去参观。比如明信片最好跟邮局出个联合的纪念戳,比较能吸引人气。”
二、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有些展览如此受追捧,而有些展览的观展人数却寥寥无几呢?正如前文所说,展览内容的丰富多样当然是最重要的,此外,从调查与采访的情况来看,展览的人气与宣传的力度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不光来自于展览方的主动宣传,还有来自亲友之间分享与交流。这其中,新媒体社交平台诸如微博、微信等,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少数人是从电视、报刊、广告牌等传统媒体获知展览消息的以外,绝大多数的被采访者都是从网站、微博、微信中了解资讯的,并且,好友之间的互相分享有着传播上的绝对优势,比主动关注展馆官方微博、订阅微信公共账号获得展讯的人数要多得多。青岛的李小姐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告诉记者,“如果‘朋友圈’上有很多朋友都去看某一个展览了,那么如果有空又有伴的话,即便我不一定看得懂,我还是会考虑去看一下的。”上海莫奈展的策展人谢定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3年前毕加索展来沪时,还没有微信,我们在电视和报纸上打了很多广告来宣传展览,花费很大。此次莫奈展来沪,凭借微信,还没有展出,消息就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引起了全城轰动。”同在上海的王小姐对这个说法表示了肯定,她说:“有时我对一些展览很感兴趣,可是看到的时候已经晚了。我觉得好多展览都是快结束了才看到推介。相对于一些其他活动来说,美术展览的宣传还是不太到位。像这次莫奈的展览,就人气很高,可能像我这种连莫奈是谁都说不清楚的人,都会知道有这个展的存在,宣传还是很给力的。”
还有一些人表示,部分展馆展品常年不换,展览布置乏善可陈,“我去过几次都没啥变化,老看同样的东西也没意思吧。”此外,一些展馆的姿态也并不亲民,某家画廊的媒体负责人对记者说,“美术馆、博物馆在某一个层面上,给人的印象跟某些政府机构是一样的,换票、排队,还有保安巡场,冷冰冰的,在里面参观感觉一点都不自由,不放松。”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指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各个美术馆大多站在美术馆的角度上思考,很少去思考观众领不领情。美术馆跟商场一样,需要刺激购物、刺激喜欢、刺激兴趣,这是现在的美术馆所不关注的。”
三、怎么办
针对普通民众对艺术类展览的疑问与意见,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对今后美术馆与博物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这个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美术馆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王萌认为,“就全国美术馆的总体现状而言,目前需要在艺术史叙事和当下社会的双重视域中,形成更有每个馆独具特色的关联方式,形成有影响力的实力基础。美术馆目前主要问题是,要吸引年轻人(包括大学生以及社会上的青年人群)到美术馆参观,而展馆中反应这代人时代思考的内容不够。而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是展览内容要足够吸引人,同时在公共传播上形成覆盖,当然后者需要资金。我的理解是,其实除了具体的讲座和展厅导览外,更加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把美术资源通过美术馆的遴选和吸纳,以展览的方式用‘实物’来进行关于美术价值的公共传播。因此,美术馆的学术宽度和遴选、传播的过程更加重要,其实也就是美术馆如何研究美术动态、线索、发展,将其‘公共化’,这恐怕是美术馆所谓‘美育’的核心问题和当下亟需面对的课题。”
成都当代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提出,“首先,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要有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有了普及教育才会有共同的认同;但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美术馆的收藏,收藏不成体系造成的结果是展览的 ‘点’教育,也就是根据展览展开的公共教育,这种活动不具系统性和知识性,而是偶然性。其次,公共教育的前置条件是半年以上的公众调查,不然永远都是官本位的公共教育。再次,建议能将公共教育纳入全国美术馆的评价体系,与观众参观量一起形成评价展馆的关键因素。另外,就是美术馆要根据自身情况指定方案,不要相互攀比与追求一致。尤其是零收藏的美术馆和少有藏品美术馆更不能跟风与比拼,思考的应该是在没有藏品的基础上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李雯分享了一些经验:“现在浙江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配合展览的活动,二是独立于展览之外的活动。配合展览开展的活动在展览前与展览中都有侧重,以敦煌艺术展为例,展览开始前,我们就去了几所与我们流动美术馆项目有合作的小学和幼儿园,分别以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小动物、乐器、泥塑为主题带去了体验工作坊,并提供讲述九色鹿故事的剧本让小朋友排演舞台剧等;展览中,除了举办10余次讲座、亲子活动等专场项目,开发网络实时连线敦煌、扫描二维码获取语音导览和 3D敦煌实景外,我们也会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些互动的环节,比如让观众体验拓片与印章,还有现场发放问题小卡片,让大家去寻找某一个飞天的形象在哪一个洞窟里,答对了可以参加抽奖等等。而独立于展览之外,目前我们已拥有从多角度切入的7大品牌公共教育项目,几乎贯穿全年的双休日,让观众在看展之余,还能在美术馆欣赏艺术电影、音乐会、实验话剧,与非遗传承人和先锋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宣传方面,除广泛与媒体合作外,浙江美术馆也会在微博和豆瓣网上发布活动预告,活动是限额的,全部免费,但需要观众提前预约,非常受欢迎。此外我们发现在地铁上做宣传效果特别明显,观展人数有大幅增加。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浙江美术馆也非常注重发挥专业志愿者的作用,目前我们拥有志愿者近300人,他们给我们的公共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志愿者们帮忙出点子、协助开展活动,甚至可以担任品牌项目的实习策划以及帮助参展艺术家现场制作艺术作品。我们也非常尊重志愿者的付出,比如网络组的志愿者帮忙搜集国内外的艺术资讯,在发微博时我们会注明由哪位志愿者采写,他们很乐意帮忙,比只是让志愿者贴个标签、做引导之类的单一活动有意义得多。”
总而言之,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首先需要在展览内容上下功夫,真正从内容上来吸引观众;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要重视新媒体的传播辐射功能;此外,展馆的互动形式要多样化,在资金许可的条件下,能推出除了学术讲座之外的活动,吸引民众的参与热情,并且能与学校的美术教育形成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