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涛:视觉不是目光,是一种精神
2014-04-06 04:48:59 未知
独立杂志人,企鹅出版社中国巡回展策展人,“公交委员会”创始人之一。
【我×七年】
对七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
七年前,我在余杭;七年后,我去了米兰。最终还是回到这里,我可能会说:“坚持最初的梦想,不动摇。”
预测七年后的自己以及七年后的世界
我应该还在做“From余杭”,还在做“融”当代设计展,还在坚持品物流形的当代设计精神。七年后的世界,也许天空会是蓝色的,自来水又可以煮水喝了。
To都市周报
坚持自己不变的东西,尽管周围的世界在疯狂地改变。
【我×七年】
对七年前的自己说一句话
人永远无法预估未来会发生什么,自然去做,慢慢就会呈现出来。
预测七年后的自己以及七年后的世界
这真的很难说,我只能说未来我一定会比现在更忙更充实,因为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七年后的种子。世界也一样。
To都市周报
流行元素并不是最重要的,设计时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多年来的文艺特质呈现出来。
去年,英国老牌的企鹅出版社来中国举办巡回展,卢涛是策展人。他和企鹅出版社的缘分很早就结下了。2009年还在《新视线》做设计时,他就策划了一期“企鹅设计”的专题,特意采访出版社最为活跃的中青年一代,其中有当时英国最当红的书籍装帧设计师David Pearson。
卢涛的兴趣一直徘徊于纸本视觉考古及整理之间,尤其对视觉信息图释有所偏爱。做了二十年平面设计师,涉猎范围从主流媒体包装到独立厂牌的视觉经营,他一直坚守视觉写作这一复合身份。“联邦走马”、“假杂志”、“黑哨诗歌计划”、“dreamer”、“联合视务”,几乎所有在杭州活跃着的私读物都参与其中。卢涛称他们这个单元为“在地”。在地,既讲明做的事接足地气,又反映了本土特质。
2011年的时候,卢涛自己也做了一本《cover》。一年基本只能出两期,制作十分精良。略小于A3纸的开本,全彩印刷,米白色的再生纸。不刻意迎合潮流,也不标榜亚文化。第一期主打对国内十几位平面设计师阅读习惯的采访;第二期以“The Last—”作为主题,用四大本分册分别对“最后的革命”、“最后的设计”“最后的报纸”以及“最后……”进行系列探讨;第三期则开辟了一条文艺路线,以“诗歌×视觉”为主题,集合了数十位当代边缘诗人的诗歌文本和视觉作者的集体创作。卢涛说过,要用视觉传达信息。而《cover》就是在这种坚持下诞生的产物,也是对目前传统出版物的一种补充。
最近他还在忙着另一件事。上周,“公交委员会”2014第一站的活动刚刚结束。这个跨界合作联盟成立之初,不过是一群背景迥异却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琢磨些有趣的事。自我出版发布讲座、感官体验探索的可能性、冷声音音乐现场……现在看来做得有模有样。四月中旬,“公交委员会”还会请来杨林青在晓风书屋组织一场“阅读设计”主题讲座,而卢涛自己的“联合视务”工作室也将在今年下半年的西湖书市上和企鹅出版社再次合作,做一场关于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的回顾展。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