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江西古代文明的辉煌魅力
2014-04-08 08:51:35 徐蕾
一桩桩闪烁着耀眼光辉的文明成果,一幅幅展现先民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一个个敲开历史门扉的回响,佐证着江西考古一步一个脚印的崛起,奠定江西文物大省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我国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江西是其中的常客,20多年来,7度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记者盘点江西重大考古发现,让您重新领略江西古代文明的辉煌魅力。
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
景德镇发掘明清“皇家瓷厂”
【回放】
景德镇是中国瓷都,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设置官窑—浮梁磁(通“瓷”)局开始,到1911年清朝覆灭,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就设置于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景德镇也由此有了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
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2003年10至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8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遗迹和一大批遗物。
出土遗迹有墙、窑炉和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房屋建筑等。窑炉遗迹一组6座(已清理出4座),均为葫芦形,坐东朝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皆为楔形红砖砌成,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和护窑墙等组成。这组窑炉遗迹的年代为明洪武中期至永乐时期。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遗物非常丰富,以瓷器为大宗。瓷器中明代早、中期的数量多,也是这次出土瓷器的精华所在。
【点评】
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的发掘揭开了明清御窑的历史之谜,首见许多御窑遗物,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该论坛是中国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也是重大考古发现的展示平台和最新考古进展的学术平台,每年只有6项中国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进入该论坛进行学术研讨,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重大影响。遗址中永乐青花釉里红云龙纹梅瓶、釉里红云龙纹梅瓶、红釉刻花云龙纹梅瓶、内红釉外釉里红赶珠龙纹大碗、内白釉外釉里红龙纹小碗、黑釉划花鼎式香炉和宣德仿哥釉瓜稜小罐等,在以往的考古资料和传世品中未见,是极为珍贵的精品。还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标本,均为以往所不见或罕见之御窑遗物。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探讨明代早、中期御窑的范围、烧成技术、产品特征和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再现《天工开物》“造竹纸”场景
【回放】
高安市的华林山是一座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历史名山,这里有兴盛一时的华林书院,还是著名的华林胡氏的祖居地。2005年,这里又一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因为这里发现了跨宋、元、明三个时期的造纸作坊遗址,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发现的古代造纸作坊遗址,对于探讨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发掘面积700多平方米。在福纸庙作坊区650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各类与造纸相关的遗迹共28个,在周岭村清理水碓遗迹7座,在西溪村清理水碓遗迹7座,是目前我国发现造纸遗迹最多的遗址。 华林造纸作坊和水碓遗址分布面积有5平方公里,这一考古发掘不仅弄清了造纸作坊遗址的整体布局状况,完整地再现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工艺流程,而且弄清楚了水碓从用于舂米、加工粮食到应用于造纸、制瓷等手工业的形态演变。
两期发掘共揭示各类与造纸有关的遗迹42处。在福纸庙作坊发掘区揭示出的沤竹麻塘、蒸煮竹麻留下的大片红烧土,堆石灰留下的粗砂土,烧灰碱的灰坑,拌灰与晒料的工作台,接水管、排水沟、储水坑以及抄纸房遗迹和附近的水碓遗迹,反映了从伐竹到沤料、煮料、腌料、舂料、配药制浆直至抄造成纸的一整套制纸流程,可以完整再现古代造竹纸的一整套工序。
【点评】
造纸术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只有文献记载而没有实物印证,导致学术界对中国造纸史上的诸多问题争论不断。因此,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的发现,令考古界十分兴奋。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中国第一个经过考古发掘的古代造纸遗址,是科技考古的新领域,对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展史意义重大;该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造纸遗迹数量最多的遗址,两期发掘共揭示各类与造纸相关的遗迹共42处。同时,还是目前中国发现造纸遗迹类型最全的遗址,反映了从伐竹到沤料、煮料、腌料、舂料、配药制浆直至抄造成纸的一整套制纸流程,完整再现了《天工开物》中“造竹纸”之“斩竹漂塘”和“煮楻足火”中的情景;该遗址还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南宋)、延续生产时间最长(南宋、元、明)的造纸遗址。遗址发掘区揭示了宋、元、明三个时期的造纸作坊遗迹,地层叠压关系清楚。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是我国首次经过科学发掘的造纸遗存,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造纸作坊遗址,对探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发展史有重要价值。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
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
【回放】
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几名盗墓贼惊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位于靖安县水口乡李家村茅屋组李洲坳山东坡,是有封土的大型土坑竖穴墓葬。原封土高约12米,封土底部为圆形,直径30—35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这些桑蚕丝织物有各种不同密度纱、绢、绮、织锦、刺绣。其中G11号棺木出土的一块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纱是中国纺织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织物。此外,该墓葬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锦实物,且是由朱砂矿物颜料染线织造花纹,这是中国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每厘米织物经线240根,花纹有各式几何纹和动物纹样。值得惊喜的是,古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服装,同时还出土了几种复杂的纺织新品种,完全可以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人体骨骼标本。在北京举行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靖安东周墓以高票入选。经过三年的发掘清理,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墓葬博物馆于2010年5月18日正式开馆,出土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正式向世人展出。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还罕见地出现了“一坑多棺”,47具棺木在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墓坑内基本成排安放,多数为东西向,局部也有呈南北向。当年7月初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组直接参与发掘与保护,部分棺内发现有青铜器、漆木竹器、玉器、金器和丝织品,甚至还有相对完整的人体骨架和脑组织。 专家认为靖安东周墓的“一坑多棺”葬俗,在中国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用仪器检测出来的十多具“裹尸”女性的年龄则在15岁至25岁间,让人费解。作为中国南方青铜时代的重要发现之一,此次发掘无疑会对南方青铜文化、人体组织的病理学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点评】
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迄今为止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风格独具特点,为全国仅见。墓葬出土了大量的丝织品文物,品种丰富、色彩鲜艳、工艺精湛,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尤其是采用朱砂矿物质原料染色的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从墓葬出土文物分析,该墓葬所代表的是一支具有深厚越文化因素,又受到某些楚文化风格影响的青铜文化。它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在赣西北地区可能存在过一支具有高度青铜文明成果的大型政治集团。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