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

2014-04-14 08:47:02 王小红(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1.8厘米 横41.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马麟 荷香清夏图卷局部 南宋(1127-1279) 绢本 设色 纵41.7厘米、横32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将于4月18日至5月18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这是浙博继2004年举办“旷世墨宝——浙江省博物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特展”、2012年举办“浙派集英——明代浙派绘画特展”之后,又一次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珍品的展示。展览聚集了唐至元700余年间的书法、绘画传世作品36件,稀世瑰宝齐聚一堂,彰显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华光,以经典力量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本次展览依次划分出“帝王名臣 翰墨风华”、“名家画工 遗泽流芳”、“文人书画 旷世情怀”、“承上启下 赵孟頫”、“佚名高手 丹青留痕”5个主题。展览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唐宋元书画精品为主体,参展作品共32件,其中南宋时期的作品19件,汇集了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古代书画珍品。杭州是南宋故都,又是南宋画院所在地,此次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南宋书画作品来到杭州,再现南宋曾经的画院鼎盛,文艺绍兴,其意义非比寻常。在辽宁省博物馆参展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为传世的赫赫名迹,如唐代“草圣”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宋代赵佶《草书千字文》、赵构《草书洛神赋》、李成《茂林远岫图》、张激《莲社图》、马麟《荷香清夏图》、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元代王蒙《太白山图》、张渥《竹西草堂图》等都是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宝级珍品。浙江省博物馆参展作品4件,晚唐《佛说阿弥陀经变相图》、元代赵孟頫《行书吴兴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朱玉《揭钵图》,它们代表了浙江省博物馆古代书画藏品之精华,与辽宁省博物馆展品形成互补,以能较全面地反映唐宋元这一中国书画史上鼎盛时期多姿多彩的经典风格面貌。

  单元解读

  帝王名臣 翰墨风华

  有宋一代“以文治国”,文人士子以博学广闻,精晓文词为风尚,书法与绘画都受到帝王的奖励,使宋人书画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上的一座高峰。太宗赵光义设立翰林图画院,至徽宗的宣和画院时,已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所著名的皇家绘画机构。宋代皇帝多擅长书法,其中以徽宗赵佶、高宗赵构父子的成就最为突出,二王传统成为王室书风主导的典型。宋徽宗天资超迈,书法工真行草书,绘画花鸟、人物、山水兼备,在宋代皇帝中艺术造诣最深,冠绝古今。高宗是历代帝王中用功最勤者,在其书法论著《翰墨志》中,高宗开篇即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他平日里就是以翰墨自误,沉浸于二王的书法。史书记载高宗书画皆妙,所作人物、山水、竹石自有天成之趣。此外,文人士大夫中亦不乏书家,如本单元中抗元名相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章法得力于王羲之,笔法取之怀素,收放自如,行笔流畅。

  名家画工 遗泽流芳

  宋代皇帝雅好书画,以国家的名义建立专门的绘画机构,宋高宗恢复了画院。南宋画院建制与北宋不同,高宗对画家奖掖甚力。杭州气候温暖适宜,西湖烟雨空濛,青山环绕,钱江怒潮波澜壮阔,激发南渡画家创作灵感,他们与画院本土画家共同发挥艺术才能,造就绘画艺术中兴。山水画家中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被后人誉为“南宋四家”,名垂青史。伴随文人画退潮,南宋院画较之北宋有发展进步,使宫廷绘画风格得以由上而下,影响遍及北宋和南宋,并泽被后世。

  文人书画 旷世情怀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秉承魏晋以来墨迹与碑版的双重传统,逐渐突破王氏书法萧散妍妙,转向法度森严的风格。中唐草书大家张旭与怀素,突破传统格式,变今草为狂草,对狂草书体的形成具有开创性贡献。

  北宋中期,宫廷书、画院制度逐渐完善,官方赞助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活动达到高峰。此时的艺坛开始酝酿一场由士大夫阶层所主导、影响深远的艺术变革。“书为心画”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书法发展逐渐摆脱二王书法传统以及贵族气质的表现,转而追求个人独特风格与文人气息的结合。

  书法产生变革同时,文人画发展也臻于成熟。绘画由再现自然转向抒写情感,追求个人内在真实。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此画此诗兼有之”的理念,重视意境的表达而非形式的描写,普遍成为北宋末期士大夫的绘画观。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融为一体,成为后来文人画遵循的典范。

  承上启下 赵孟頫

  赵孟頫是中国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的书画大家,无论是其艺术创作还是对于后世的影响,均堪称里程碑式的领军人物。他才华出众,诗文清远,书画双绝。书法举凡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一时,而尤以真、行,为当时第一。针对近代宋人书风的种种流弊,他主张“借古开今”,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楷则,浸淫魏晋书风精深,手摹心追晋人法帖,脱去南宋陋习。作品流传天下,遂成一代宗师,影响远及明清二代,无人能及。

  作为元代画坛核心人物,赵孟頫的成就更令人瞩目,绘画创作范围广泛,涉及人马、山水、花鸟、竹石诸门画科,又兼重彩青绿、浅色写意或纯水墨技法。针对南宋以来画坛流行的浓艳、纤巧之风,赵孟頫提出著名的“古意”论:“作画贵有古意,虽工无益。”他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倡导以书入画,对元代文人画的成熟与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佚名高手 丹青留痕

  古代书画在千年历史演变中,历尽易代更帜、兵燹破坏、转徙散失,流传至今实属不易。有的名作遭受首尾分离,甚至有好事者为图利,人为割裂、挪移作品中的名款,张冠李戴,给后人留下断代、定名及真赝鉴定难题。随着时代发展,认识的提高,我们对一些原有名款、流传有绪的古代书画名作,重新进行鉴定。在此过程中,发现有些名作的定名也许在古代就存有误区,需后人加以新的鉴别。如展览中原来一直以为是李公麟《九歌图》、赵伯驹《莲舟新月图》,经过后人的反复研究、考证,发现其实并不是李、赵作品,按现代书画鉴定的标准,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遂将其改为佚名之作。

  本单元另有部分绘制于纨扇、册页上的佚名书画,尺幅不大,画工精致,题材有山水楼阁、花鸟草虫及人物故事等,其中不乏画院画工之手。纨扇画因其艺术品质上乘,携带方便,受到上至皇室,下及贫民的普遍喜爱,蔚为风尚。纨扇画受到市场追捧,衍生了另一种新的书画装潢艺术形式,册页小品画。一些原先是屏风上的装饰画,或者是残损的卷轴画,被人收集,装裱成独立的扇页、册页。纨扇、册页书画多数无作者署款,但依据画风等相关因素,仍能判断其创作时代。这些题材多样、形式典雅的小品画,小中见大,在中国美术史上仍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