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艺术人物】王功新:颠覆固定思维
2014-04-14 15:43:23 徐婉娟
与现在影像艺术家的身份不同,出生于1960年的王功新,上世纪80年代一直在从事油画创作。1982年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作为唯一的油画专业毕业生留校任教,22岁就当上了大学老师的王功新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期间1985年创作的写实油画《七九河开》还获得了《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铜奖。可以说在当时,王功新凭借着扎实的油画功底可以在国内一线院校里干着一份人人都羡慕的金饭碗工作。但是一段海外留学生活从此改变了他的艺术轨迹。1987年受学校推荐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学院交流和学习。这段海外的学习生活的经验深刻了影响了他和妻子林天苗今后的艺术发展方向。
留学期间,王功新与林天苗两人暂时不得不留在美国。王功新靠给路人画画维持生计,林天苗则在纺织业做了自由设计人。“在纽约,我们有幸跟全世界的艺术家来探讨艺术。那种氛围下,大家都等待着一夜成名、作品卖钱,但绝对不会为了钱去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很酷。在那么商业化的社会,穷人里除了乞丐就是艺术家,艺术家不是挣不来钱,但他们更愿意用艺术家的方式来生活,这对我们触动非常大。”以至于油画的表达方式在当时已经跟不上他脑子里那些“汹涌澎湃”的想法,在给妻子林天苗画了一幅肖像作为“封笔”之作后,王功新自1993年创作了一件影像作品开始,便踏上了影像艺术的探索道路。
颠覆固定思维
无论是这次NGV展出的三组作品,还是王功新早期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亦或是不久前在韩国展出的最新作品《另一种乒乓规则》。打破大众的固定思维,让作品以有趣的方式与观众互动起来是王功新作品中不变的动机之一。
在与王功新交谈中,他总是耐心讲解着他的每一件作品。大到创作理念、表现手法、选取的素材,小到展厅如何“排兵布阵”大众看作品才带劲、投影仪如何摆放不影响视觉效果、目前国际上收藏影像作品的通用母带是哪种格式。亲切随和、耐心谨慎、注重细节。
80年代末王功新开始尝试着做了一系列的装置作品,并在美国的bronx艺术博物馆和许多大学的艺术画廊展出。对于一切都在蓬勃发展的80年代,对于一个生活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家,如何将与移民国家不同的中国人经历传达给将身份目标预设为同化的观众,如何去分享本来就不为大多数纽约观众熟悉而又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在那个写实油画很“吃香”的年代,王功新开始了有意识的自我改变。1995年,王功新回国后的第一件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展出后,他成功的“打了个洞去美国”。他在自家四合院地面挖了一个洞 ,向下凿了一条3米深的通道。在洞的底部,放了一个影像屏幕,放映着回到中国前他在纽约的家williamsburg拍摄的天空的影像。参观的人向下看洞里,结果是抬头看到的天空。他们也能听到一个声音,开始时大声喊“看什么看?”,而后自言自语,“没什么,只是天空”。 一句看似玩笑的俗语却被他准备的抓住了与艺术的切点。
而最近在韩国展出的新作品三频影像装置《另一种乒乓规则》,也来自于他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洞察力。兵乓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球类运动之一,对于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有着特别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但王功新又在作品中“使坏”。屏幕上做着乒乓游戏的不是运动员或者普通大众,而是变成了机器发球嘴接球、摆针发球铲子接球。在大众的固定思维中,兵乓球的游戏规则被规定成了两个人、用手操作、需要球拍和球桌、几局几胜的固定游戏规则。而王功新故意的“搅局”就是想让大家看到另一种乒乓球的玩法,以及让观者察觉到打破既定思维的一种可能,并将这些通过作品准确的呈现和传达给观众。
就如芭芭拉.波拉克曾评价到:“王功新通过作品证明了自己是这类影像艺术创作的大师,从稀薄的空气中创造了另人信服的现实。他可以复制一个房屋,一条街道,甚至是天空,重构观众对环境的预期。他将一切作得真实可信,这也与他成长而生活的国家密不可分的:在这个国家神话变成了现实。”
(责任编辑:董晓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