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
2014-04-17 11:48:23 mz
英伦才子Alain de Botton写过一本《身份的焦虑》,那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然而,今天我们单纯为“身份”本身可能就存在许多焦虑。现在频繁的新媒体社交,比如网络社交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通过各种社交软件的网上约会以及个人网站和博客等等,这些东西越来越让我们每个人作为人的人性特点也变得变成高速处理器下的流水作业。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和条件向这个世界展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是如何与周围这个世界发生互动和思考的。但是随着每天信息量不断涌入,以及碎片式的信息剪切,以及一些虚拟世界中虚构的一种身份和角色。却使得我们每个人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途径和方式之后,越来越难以真正的面对真实世界中的人,然后去感受他们真正带来的信息,也从未在真实的世界中去驻足和朋友有真实的沟通和交流。
也难怪现在在真实世界中的聚会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把对方从虚拟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比如,一种“叠叠乐”的游戏开始流行,大家聚餐的时候将手机或平板电脑都叠放在一起,只用言语和眼神去交流,聚会期间,一旦有人想看手机或者去用手机聊天,发微博触碰手机之后,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或者埋单等。对于这种现象,不知道是一种越来越先进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冷漠和距离的开始。来自丹麦哥本哈根的摄影艺术家Johan Rosenmunthe开始了一个项目,他开始在网上下载一些他只在网上认识的朋友的照片,然后赋予它们一些新的语境。这些人们在照片中都被处理成数码状态只有网络上的人能辨认出来,但是环境周围的建筑都保持和生活中的实景一致。
Johan Rosenmunthe的这个项目似乎过于直接的将新媒体时代的本质用数码化的符号表达了出来。同时暴露的是,人们对虚拟世界的映像其实是模糊的,除去可参照的背景和笼统的印象之外,似乎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碎片化的,棱模两可的。
尽管这些图像本身来源于这些观者在真实世界中的活动,仔细看,人们还是难以区分这些人物的真实身份,也许之前看的时候也是匆匆一瞥,但是去实在化之后的图像,模糊之后的本质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视觉上的吸引。这时候,你想通过调整观看的远近位置来仔细辨别这些模糊的身体,努力在大脑中搜寻每一个可能,尽管很熟悉,但是始终想不起来。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往往在虚拟世界中和对方聊得火热不已,但是到了真实的世界中,即使离得很近,也似乎需要退后几步才能去想方设法辨认一些特征。
Alain de Botton曾给出某种建议比如,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西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或许,我们除了适应每天高速运转的生活之外,应该多和真实的世界说说话!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