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着诗文回望古代深圳
2014-04-18 08:37:14 梁瑛
“回望青山——深圳新人文生活展”开幕
说到深圳历史,大多数人要从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那么,30多年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呢?事实上,在古代的诗文典籍中,早有对古代深圳山川地理的描绘,而这些在今天的深圳却鲜为人知。如今,一个书画展览将通过再现这些诗文,带领深圳都市人回望青山,引发“城市与山林”的思考。
始于2012年的“深圳新人文生活展”近日在深圳图书馆举办第二届展览,本年度主题“回望青山”聚集深圳人文学者、艺术家回溯深圳古代地理,通过书画、摄影、公益项目等综合展览形式,对深圳自然山水进行哲学解读和艺术展现,表达出对城市与山林之间“诗意栖居”的美好向往。与此同时,策展人郑晋经过多方采访,邀请艺术家用书画的形式再现古代深圳山水的诗文作品,也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古代深圳山水图卷。
烟霞有约山如在
“烟霞有约山如在,岁月无私人白头。”这是明代岭南名士王德昌所作《大鹏东山寺》中的一句,相传南宋堪舆学家赖布衣云游岭南,沿罗浮山脉南来,路经大鹏湾龙头山,见有紫霞光,即告乡民,此乃福地,当建梵刹,以播祥瑞,为东山寺。如今当年的东山寺已是断壁残垣,但山林依在,此地仍然风景绮丽,钟灵毓秀,可闻蝉音鸟鸣,可眺碧海渔舟。而一句“烟霞有约山如在”也感动了策展人郑晋和书法家张玲霞,她们把这句诗写成书法作品,放在“回望青山”展的第一部分“海宇恬熙——古新安的山水境”中。事实上,描写古代深圳的诗文远远不止于此,早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就曾作《沓潮歌》,描写深圳“前潮未尽退而后潮迭至的潮水”。
明代诗人祈顺更有诗句描写梧桐山:“梧桐山,高倚天,冬来积霜雪,雨后多云烟。山中奇植人争宝,茏葱之竹龙须草。更有梧桐栖凤凰,紫云枝叶年年好。我欲剪梧桐,掣琴献穆清,坐弹南薰歌太平;又欲召凤凰,来仪天子庭,效灵堪与龟龙并。凤兮不来梧桐老,目极空山无尽情。”
城市和山林,自古即是常谈。在今天的深圳来延续这个古老的话题,别有一番滋味。郑晋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开始探究深圳自然山水与人文的关系。在筹备展览的两年多时间里,她先后采访了30多个深圳人,其中包括深圳地方志的典校人张一兵、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廖红雷、梧桐山艺术群体的众多画家、常年徒步深圳的登山者、深圳观鸟协会会员等,从他们那里,一点一滴了解到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深圳。此后,她邀请深圳本土知名书法家张玲霞、画家何海新探访深圳各处山林,参阅大量地方文献,历时两年完成“古新安山水境”艺术系列,旨在以传统艺术语言诗意地呈现古代深圳海宇恬熙的美好意韵。
跟着诗文回望青山
深圳是个特殊的城市。新时代的深圳不是古人留下来的遗产——这里原有的风物和品性几乎已被时代的巨轮彻底抹平。工业座驾了这个城市,也座驾了这个城市的山林。但当郑晋在《地方志·山水略》中看到古代深圳人当年怎样描写自己的山水,跟着这些诗文重新发现深圳时,郑晋禁不住感叹:“深圳自然的丰盛让人瞠目结舌。”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清代新安知县李可成。清康熙八年(1669)七月,朝廷接受广东巡抚王来任所奏,恢复沿海内撤陆界,复置新安县,县治仍设在南头。历经8年迁界之苦的新安县,撤而复置后,首位到任的县令即为李可成。李可成在任期间,踏遍深圳周边山水,写下了《新安八景诗》,这就是后来赤湾胜概、梧岭天池、杯渡禅踪、参山乔木、卢山桃李、玉勒汤泉、鳌洋甘瀑等新安八景的由来。可惜,今天的新安八景诗已有残缺,郑晋只能节录一部分进行展出。
回望青山既是回望大自然,亦是对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相契合的探索追求。古代深圳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山水的,我们从此次展览中的部分诗文中有所了解。了解这些诗文,也是了解人文深圳的开始。郑晋介绍,古代深圳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要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参山(今沙井中学)出了一个孝子黄舒,他的事迹上达朝廷,受到表彰,在当时影响很大。“别小看这样一件事,在此之前,深圳是荒蛮之地,而在此事之后,深圳才开启了自己的人文历史。”事实上,描写古代深圳的诗文远不止于此。清同治年间,有一个道长云游到梧桐山,在此建立梧桐仙苑,聚集了一批文人诗词唱和,后来还出版了一本诗集《梧桐山集》,里面全是描绘梧桐山的诗文。这本书如今保存在香港,学者张一兵曾经专程赴香港找回影印本,希望今后有机会可以出版。
在古籍中发现深圳精神
“革故鼎新,去危为安。”这幅书法作品书写的是深圳古称“新安”的来历,在郑晋看来,这是非常具有深圳精神的一句话。在三本古代深圳地方志中,郑晋找到了不少描绘深圳的词句,比如“海宇恬熙”、“砺山带海”,在她看来,这两个取自古深圳的词都是值得发现、整理、反思和守护的深圳地方精神。“我们不应该仅仅有拓荒牛的深圳精神,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元素来丰富深圳精神的内涵。”
“海宇恬熙”取自嘉庆年间《新安县志》,谓深圳处山水钟灵之地,得国泰民安之福。郑晋以此为名,第一次邀请艺术家用中国式的山水全景方式描绘整个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山水图。长卷高0.5米,长12米,由东至西绘深圳七娘山、陶娘山、笔架山、排牙山、九顿山、梧桐山、马鞍山、大帽山、杯渡山、大屿山、凤凰山、南山、参里山、零丁岛等毓秀名山。其后还有书法作品载录自《新安舆图志》。而“砺山带海”则更足以描绘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山水的变迁。被郑晋用做展览第二部分“山水变迁史中的城市与生活”的主题。
回忆两年来的策展过程,郑晋说:“我在古新安地方志中看到‘井养’两个字,一下子被打动了,所谓井水供养于人,源源不尽。深圳的山水之于深圳人的意义也在于此。”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