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2014-04-22 09:52:07 未知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2012年7月4日,寇德卡见面会从容地在小城歌剧院上演,并由阿尔勒摄影节艺术总监亲自主持,是阿尔勒摄影节开幕周的活动之一。寇德卡一脸白胡子,一身野外作战风格的墨绿衬衫,一只单肩包:风尘仆仆。他用醉汉似的英语讲述自己拍摄吉普赛人的历程和《吉唐》画册出版的曲折故事。“吉普赛音乐,虽不是我开始拍摄这个主题的原因,但却使我不能停下。”我记得寇德卡这么说。

  去共和广场由教堂改建的展览空间看“吉普赛人”的另一个下午,阳光已经柔软,只见方尖碑对面,一位吉普赛音乐家的手指在手风琴键盘上自如地滑跃,欢畅的乐声从风箱挤、拉而出,喷泉边的歇息者们闲适地倾听;吉普赛音乐家的家人——母亲,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几米外静谧地树立,眼神里写满祈求。他们知道就在身后的教堂里,有一个关于他们民族的摄影展览吗?

  喜欢寇德卡,源于他镜头中的“布拉格之春”:捷克人民的勇猛与坚毅,城市建筑的巍峨与庄严,都是我的刺点。想象中布拉格凝重的城市氛围,直接地来自寇德卡的黑白影像,如今被如织的游人冲散了,在彩色的布拉格街头,寻遍了,也寻不见。

  第一次观看他的“吉普赛人”系列,忘记是何时何地,只记得是本画册,年轻的眼睛,没有看到“用灵魂歌唱”的迷人吉普赛女郎、水晶球或者欢乐的大篷车,大概是失望的。旅居欧洲,街头亲眼所见吉普赛人,或乞讨,或卖艺——若是倾心演奏,我必驻足聆听——,巴黎甚至有眼神凶悍的以索要签名为幌子的企图偷窃者,每每经过,心里只有难受与遗憾。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2012年7月法国阿尔勒,一名广播记者拿着寇德卡的画册,采访吉普赛街头音乐家。摄影:姚瑶

  思绪萦绕,甩甩头,才踏进展厅,去看寇德卡遇到的吉普赛人。

  “1975年,寇德卡的吉普赛照片由罗伯特·德尔皮尔(Robert Delpire)首次编辑,出版画册《吉普赛,旅行的终点》(Gitans, la fin du voyage),当即成为摄影界的神话,之后却一度未有再版。2011年,寇德卡重新发掘整理了早先的素材,加入更多的照片,终于再版这本画册,时隔三十六年。此次阿尔勒摄影节是这批照片前所未有的集中呈现,同时展出的还有从未面世的相关文献。”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吉普赛,旅行的终点》(Gitans, la fin du voyage)

  读完序言,发现展厅当时只有我一个人。无需顾及他人,我便脱下眼镜,去除任何隔膜,妄想用裸眼仔仔细细看:凑近马腿和鬃毛,贴近人的表情和发式,辨别那些灰度不同的颗粒。可能是神情太贪婪,展场工作人员立马上前制止,说“不能这么近距离地观看,不能这么近距离地拍照”,并建议我在半米开外观看——我当然觉得太远了——,且慷慨地说“镜头离远点,便也可随意拍摄”。这个标准暧昧又严苛,尺度难以揣摩了:这展览规则于我,也成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我大惑不解,总要问个为什么,答曰”艺术家(本人)不喜欢”。

  1960年代,寇德卡开始拍摄分散于罗马尼亚、捷克等地的吉普赛人时,仍是一位飞机工程师,1968年拍摄“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成为无国籍的流浪者:我一直认为,他与遭受驱逐的吉普赛人是有共鸣的。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他的照片甚至不是报道摄影可以形容的范畴,而可能是一种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切入吉普赛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拍摄吉唐在室内生活环境中的肖像,除了人物的皱纹和眼神泄漏的关于社会境遇的现实,碎地毯、旧西装外套,演绎的是吉普赛人的严酷生存条件;家居的细节,斑驳的墙纸和蕾丝花边的窗帘,展现的是被允许范围内的审美趣味。他拍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葬礼、婚礼,他都在场,他观察他们的仪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涟漪;桌台上等待发酵的面包胚,敦实得一动不动,吉普赛人原来吃面包!他随吉普赛小孩到田地里撒野,看黑板上的粉笔字,他关切小孩的闲暇与教育。但他又只是说,“是照片在等我,我只是按下快门”。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不清楚我喜欢的是睫毛浓密、眼神炯炯的吉普赛人,或者只是寇德卡拍摄的吉普赛人肖像。他们的神情尤其吸引我,焦虑而又洒脱,骄傲而又无奈,如那个牵着两匹马的青年,又如那个拿着自己年轻时候肖像和奖章的卧床的中年人。从这些肖像照片中,我感觉到一种熟稔和信任,他们坦然面对寇德卡的镜头如面对一个朋友,他们并不刻意的微笑,或诉苦,只是庄重地望向镜头,疲惫或者麻木了。但小孩子脸上浮现的永远是天真的笑意,或是熟睡的满足;音乐家也总是处于自我陶醉的欢愉,穷苦但也尽量快乐,自足得很。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寇德卡着迷于吉普赛的音乐,他甚至说道:“虽然这可能不是我开始拍摄这个主题的原因,但却使我无法停下,那太吸引我了。”在这个系列中,也却有不少关于吉普赛人音乐生活的留影,不时穿插于肖像、私人或公共生活的影像中,这种编排使整个的观展过程都充满音乐感,看照片中的小提琴,音乐家的神采飞扬,音乐仿佛在耳边响起,视觉和听觉发生通感……而更幸运的是,教堂外广场上,真的就有吉普赛的音乐家。

  这次展览的所有照片都由巴黎的影像实验室冲印,还包括1966年由寇德卡自己冲印的四张照片,同一张底片产生的灰颗粒的不同变幻正是胶片的魅力。

  同时展出的,还有寇德卡和马格南的同仁马克·吕布(Marc Riboud),艾略特·厄维特(Elliott Erwitt)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通信,探讨各自的拍摄近况。展厅深处有吉普赛人系列1967年首次在布拉格一家歌剧院展出时的海报,以及一张照片,时年29岁的寇德卡站在自己的作品旁,年轻的寇德卡更像一个布尔乔亚科学家。

  展览对《吉普赛人》画册的出版故事也有所交代,玻璃柜里陈列有1975年首版画册的封面设计草图,和1975年德尔皮尔在法国出版的画册实物。在阿尔勒国家摄影学院的图书馆翻到1977年《新观察家报》的摄影特别号外,封底便是这本画册的广告,写道“寇德卡十几年来踏遍欧洲大陆,从捷克斯洛伐克到法国,从罗马尼亚到西班牙,德国和爱尔兰,有条理地追寻最后的吉普赛人的迁徙和定居。本书展示了这次长期调查的第一部分成果,寇德卡的见证如此难得,品质卓越,值得立即为广大摄影师和世界一流美术馆认可。”这显然不是讨好式的推销,而是一种急切的肯定和宣言。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1977年法国《新观察家报》的摄影特别号。

  教堂小廷的圆弧形墙面上展示了2011年新版《吉普赛人》画册的编排流程,并置照片,反复比较,调整照片的顺序,反复琢磨,这些过程都在神秘的水彩笔的五彩条框中若隐若现。展览以2013年将出版的“护照版”《吉普赛人》画册作结。我又在展厅周游一圈后才离开,已经是限制参观者入场的半小时倒计时了。

姚瑶:马、手风琴和吉普赛人——寇德卡在阿尔勒

  2012年7月,法国阿尔勒,2011年新版《吉普赛人》画册的编排流程。摄影:姚瑶

  在链接阿尔勒新、老城区的铁桥下,又遇到那一家吉普赛人,母亲的眼神有些焦急,徘徊在即将关门的面包店门口,眉头还未舒展。那位音乐家只管背着手风琴,两手插在裤袋,有没有晚餐都洒脱着的样子;弟弟妹妹却也跟照片中的同龄吉普赛小孩一样,在大人身后打闹、大笑。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