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征远作品评述
2014-04-22 11:58:14 未知
许:你的创作媒介横跨雕塑、绘画、摄影、装置,你如何描述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
卢:这个是我的兴趣所致,也是性格。我无法忍受同一个事情的反复,我永远喜欢新的领域和媒介,我希望自己是个艺术家,而不是雕塑家或是油画家等等,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一些胡思乱想。建立一个自己的体系,让人无法一眼就识别,哦这是卢征远的,那样我会很崩溃,甚至认为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希望我总是让人琢磨不定,如果必须要被识别的话,我希望那个最终让人无法识别的作品会让人想起我,当然这需要毕生的精力去建构足够强大的自我系统,这个系统的生命力和价值要比具体的符号强的多。
许:现在正在做什么作品?
卢:把颜料挤到板子上,刮,刮出一块颜料,也可以说它是一张画,因为他包括所有绘画的元素,最本质的东西。颜色本身是最美丽的东西,绘画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尽量少的去减少它的美,很有可能是越画越难看,颜料是100分,可以说我这作品是100%的绘画,颜料堆在那就是最美的,画得好的90分,画的一般的60分,画得差的,就是把颜料毁了。当然也可以认为我做的是零,反正我做的是两头,要么是零,要么是100。
许:挺有禅意的一件作品,你做作品的时候有没有过感觉到一条路走到头了,行不通了?
卢:我的方式比较多,行不通我会换一种方式,会保持创作的活跃状态,我很享受这种过程,不断往前走的过程,所以我不在意别人是否认为我一直是在一条路上。
——(节选自“也许不是坏事”——许崇宝与卢征远的对话(2009年))
这也是一个发现和接近艺术特征的过程,通过从多处取材,包括日常生活、童年记忆、新闻事件、艺术家自己的身体和体验,艺术创作的手段和语言(比如雕塑、绘画等)本身的特点、材料的特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观念、期待和误区(真实与虚假、再现)等展开思考,创作了一组带有观念性的小品式的作品。这一些不以结果为目的,不以表达和叙事为初衷,不以意义为支撑的创作和思考的过程帮助艺术家拓展了他对生活、世界和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知,对认知方法的反思和质疑……
如果艺术批评意味着既感性地体会和与读者分享艺术家的创作又提供理性地解读和分析的话,在书写和讨论卢征远创作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前者的方式。我更无意归纳和总结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在阅读卢征远为他的作品写下的描述和提供的概念时,我能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试图接近认识艺术和事物的本质的强烈欲望。这也许是100天的持续创作激发和培养出来的,但它的持久性和深入的渗透能力却是不可低估的。在这种创作中所形成的思考方法超越了艺术的形式和边界,它甚至可以成为掌握认识事物的一把钥匙。
(节选自《在“零”和“100”之间的实践》文:卢迎华)
这些作品没有任何形式、内容、媒介材质上的限制,唯一的标准就是艺术家本人要认可它是一件艺术作品。每件作品必须每天单独构思、制作完成并交付到UCCA。所以,这个奇妙的展览每天都在不断变化。所有人——包括艺术家、策展人或者我们——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展览每天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最后呈现出什么样子。本展,包括它的最后期限、制作、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都是对一个纯粹的中国新兴艺术家聪明才智的测试。
变化,是人最基本的生存体验。这84件作品就像是在UCCA里生长出来一般。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艺术的发生。
——杰罗姆?桑斯,UCCA馆长
在规定的时间里每天构思并完成一件作品,这原本是前几年我与卢征远在教学中的一个约定。现在卢征远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不定期的工作方式,在这个时间段里,他会处于一种思维高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看起来他很享受这一挑战所带来的刺激,并且在尤伦斯空间将这一状态呈现给观众。与此同时,从今天起往后84天,他的个人博客上也将每天公布当天的新作。
我在康奈尔收到卢征远的短信时,他正身处北京2010年10月17日中午,阳光照耀在高空的云层以外,地面上显示为阴天;而我却处于地球另一面的午夜,天上群星闪烁,时间仍然在10月16日。常识告诉我,随着地球的转动,康奈尔马上就要进入10月17日。我突然意识到,如果将时间转换为空间来计算的话,实际上卢征远是地球每自转一圈就要完成一件作品。最终,卢征远全部84件作品完成的时候,地球在自转84圈的同时还要在环绕太阳公转的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将近2.3亿公里。到时候北京已经进入寒冬。表面上看起来每天持续不变的日出日落,实际上却处于宇宙太空中极高速的空间位移状态。这是事物存在的另一个面相。
卢征远第一次让我刮目相看是在他完成了我给他布置的一个看起来像是专门难为他的作业—100天里面做100件—每天一件作品。
卢征远答应了下来。而且3个月后,他真带上100件作品来见我了。
后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他自己说,刚开始的时候真好像有做不完的想法;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才开始真正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找到了做作品的线索;再往下做,就觉得刚开始时前面的想法离自己真正的感觉太远,别人的影子自己也能看得出来了。到最后,他能够以自己的感受面对任何事物,把艺术生产变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毕业后他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做艺术。2010年上半年,他将自己在工作室里用50天时间完成的50件作品,在泰康空间的“51平米”做了展示,首次向艺术圈宣告了自己激进的工作方式。
2010年底我策划他在尤伦斯空间做“84天84件作品”时,在将“规定的时间里,每天一件作品”从概念和过程诸方面进行了更精确更严密的思考后,他将整个过程放在博客上,在大家的眼前一天一件作品地做出来……
卢征远持续活跃在北京当代艺术年轻艺术家的圈子里。下一步他的工作,也许还会持续高强度的“每天一件”,也许会平缓地将视线集中在某一两个艺术主题上。经过观念艺术锤炼的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宽广得很,我们只是需要拭目以待。
——隋建国,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教授,著名当代雕塑家
长期而严格的训练,造就了卢征远高超的雕塑技艺。但是,卢征远的艺术探索,并没有局限于雕塑领域。他的艺术触角,深入绘画、装置、影像等各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卢征远用他的多样性,挑战有关艺术的固定身份和风格。卢征远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那么清晰和精准,但是当我们将他的所有作品集合起来时,却得不出一个完整的卢征远的身份和风格。没有人能够用一句话对卢征远和他的艺术做出界定,他总是在挑战自我,挑战身份,挑战风格,他希望用积极入世,达到消极出世的效果。2010年11月,卢征远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做了他该年度第三个个展。在此之前,卢征远已经在马蕊乐画廊和泰康艺术空间做了两个个展,展出了他的绘画、雕塑和装置。一个不到30岁的艺术家要在同一年度做3个重要个展而不重复,这看上去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卢征远,却出色地完成了。他把展览本身做成了一件作品。在84天的展期里,他每天完成一件作品。直到展览闭幕那一刻,全部参展作品才告完成,开幕就是闭幕。这次展览成为该年度引起轰动的艺术事件,让卢征远这个青涩的名字,在艺术界迅即成熟起来。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著名策展人
如果艺术批评意味着既感性地体会和与读者分享艺术家的创作又提供理性地解读和分析的话,在书写和讨论卢征远创作的时候,我更倾向于前者的方式。我更无意归纳和总结艺术家的创作和思考。在阅读卢征远为他的作品写下的描述和提供的概念时,我能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试图接近认识艺术和事物的本质的强烈欲望。这也许是100天的持续创作激发和培养出来的,但它的持久性和深入的渗透能力却是不可低估的。在这种创作中所形成的思考方法超越了艺术的形式和边界,它甚至可以成为掌握认识事物的一把钥匙。
——卢迎华,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评委、深圳OCAT首席策划人和艺术总监、伦敦frieze艺术杂志和北京《当代艺术与投资》特邀编辑,e-flux杂志撰稿人之一
早前的实践中,卢征远曾在100天的时间里每天创作一件作品,对日常之物精微细致的敏感体察,使艺术家建立了极其个人化的艺术特质。从观者的视角来看,卢征远的艺术实践貌似是非常驳杂和纷乱的,日常生活中目光所及之物,都成为他取材和形塑的对象,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卢征远艺术中最内核的精髓,艺术家真正弥合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缝隙,创作触角的拓展和日常性的挖掘,则彻底践行了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可以成为艺术品的观念原旨。
在光与物彼此映照的交合处,我们洞见的却并非仅是冰冷漠然的物理世界,在这里,艺术家努力达成着对事物本质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认识,其中满溢着略带体温的思想气息,这不光是艺术家对物的思辨和参透,更是面对自我内心的结果,面对自我是艺术最本真的境界。
——戴卓群,白盒子艺术馆副馆长、执行馆长、策展人
卢征远油画的风格:强烈,令人震惊。他精妙的绘画技术可以在必要时实现高度具象写实的完美,同时它又超越一切审美元素,旨在表达他整个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概念。
卢征远的创作,尽管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却都始终坚持这一概念。艺术家是这样运作的:他从一个想法开始,它可能是一个具体对象的细节,也可能是一幅图画,或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的一段历史、掌故。然后,他运用这些作为情绪、感觉、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并不一定与它们的起源有关。现实的具象世界不存在,我们不要用已知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来认知。
卢征远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是艺术家个人世界的感受。他的艺术作品传达了隐藏在他心中的,纯粹的情感或来自无意识的心态与感觉,或者说,他的敏感与悟性。这里有生活经验、创伤、文化观念、梦的影像,在时空习俗之外,却是来自他内心最私密的领域。现实和文化只是知识的中间阶段,如果我们能够超越它,就会到达知识的终极阶段:通过无意识感知世界。艺术是表达这一层面认知的唯一方法。在卢征远的作品中,艺术表现往往是故意放在一个与现实辩证的层面。
——米可,意大利策展人、艺评人
(责任编辑:房学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