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海宁:心底怀旧情怀倾注于画面

2014-04-23 09:30:48 钟琳 张孟月

  谈经历▶▷学王肇民传承广东水彩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与水彩画结缘的?

  陈海宁:我学美术是继承家学。我父亲是学海派中国画的,追求大笔墨和素雅格调。在我还没开始学画画时,就常听父亲点评画作,耳濡目染之下,也渐渐养成了自己的审美习惯,对于艳丽的东西我也不太敏感,这与我父亲对我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初中时,我父亲请了一位年轻的老师教我水彩画,那时候算是简单入门。进了广州美术学院之后,我主修装饰设计专业,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水彩画。真正让我领悟水彩门道的是我的老师黄增炎,老师的影响和关心坚定了我学好水彩画的信心。

  画画多年,可能是成长环境的缘故,我内心总是倾向怀旧和古典的审美意趣。《和谐的记忆》是我的一次大胆去尝试我的想法。我在这幅画中找到了自己的语言和基调。我把藏在心底的怀旧情怀倾注了出来,付诸于画面。可以说《和谐的记忆》开启了我的个人风格,奠定了我作画的基调。它和《静物散记》是我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作品,承载了我的精神世界。如今再回首琢磨,它们的画面表达仍是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南方日报:您的创作之路,曾受哪些师长前辈的影响?

  陈海宁:父亲是我童年艺术的引路人,中学老师是我水彩画的启蒙者,王肇民先生是艺术境界上的精神导师。追根溯源,王肇民先生几乎对每一个广美水彩人都产生过影响,许多人都有手捧王肇民先生画册临摹的经历。他让广美的水彩专业独领风骚,拥有了历史的脉络和流派的传承。我想,如果没有他的影响,也很难树立起如今广东水彩的风貌。王肇民的伟大风格让水彩画跳出小画种的定位,他与胡距湛、陈莠莪等老前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接班人,广州美院已经成为国内水彩画的重镇。

  ·谈创作▶▷用中国画锤炼灵性气魄

  南方日报:您如何在创作中吸收多元营养?

  陈海宁:我虽然从事水彩画创作,但我工作室最多的却是油画和中国画的书籍。油画的风格、面貌、表现效果和水彩画是相似的,能直接影响画家对画面语言的思考和处理。中国画更加感性,尤其能锤炼人的灵性气魄。从小我就在中国画的氛围中长大,尽管它不是我创作的画种,但它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中国画总有无法言说的画外之意,予人心灵润泽,从中吸收到的东西存于无形中,在需要时厚积薄发,往往在作画时的某一瞬突然迸发,融进画面。我更愿意跨领域寻找灵感,钩深索隐,不只囿于水彩一隅。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在创作中处理“师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陈海宁:早年求学时我们埋头苦学王肇民,我个人也从黄增炎老师处学到很多技法。毕业后我开始尝试古典画法,创作了《和谐的记忆》。这幅画大虚大实的审美意趣与王肇民先生虚实微妙的高超处理手法有了区别,我觉得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画面的风貌。另外我注重画面“水感”的把控,这种把控当时来说也有别于其他的王氏风格学子,在近几年,我的画面对水与色的交融有了点新的演绎。

  我属于写生型画家,我的灵感源于实物的观察与联想,对着照片我总是难以下笔。早期,我的作品较为客观地表现事物。从《和谐的记忆》开始,我关注和深入主观情绪,希望这种主观处理能让画面更有灵性,不完全耽于写实。这几年来,我也还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画面更主动,更感性。

  当然我的探索和创新是循序渐进的,并非一蹴而就。我也不去刻意避开前辈的影响,我希望在积累中慢慢形成、巩固自己的语言,个体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心”的自由。

  ·谈发展▶▷水彩画题材越来越丰富

  南方日报:有人认为水彩画的市场狭窄,对此您的看法是?您如何看待水彩的发展前景?

  陈海宁:我身处水彩画的圈子多年,亲历其进步与发展,现在水彩画的题材和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了,画家的创作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这促进了水彩画的发展。我觉得水彩画的前景是稳健、乐观的。

  一直以来,中国画和油画是美术展览中的两大门类,各有独立展区,引人注目。早期的全国美展,水彩被并入其它画种,在综合或其他类别里展出,有点落寞和孤寂。慢慢地,随着水彩画的不断发展和艺术家意识观念的转变,从第九届全国美展开始,水彩画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展区。

  现在,我们总是能在各种展览中看到水彩画的新面貌。即便是很简单的题材,经过画家的悉心刻画与雕琢、提炼、发挥,都能变得生动深刻,我们总能看到震撼人心的水彩画创作。

  南方日报:您目前的创作状态怎样?

  陈海宁:美院教师这一职业让我亦教亦学,享受着新鲜的学术气氛,是美院这个大环境给了我生存与进步的空间。广州美院对我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学风人文,还是师长前辈,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绘画。我除了上课,就是呆在自己的工作室,有时画画,有时思考与绘画有关的问题。我一直坚持做着与水彩画相关的事情,有时体现在画面上,有时反映在语言上,画画是艺术思考的延续,我希望未来可以不断进步。

  寻找禅意的 “灵机一动”

  ▇侧记

  陈海宁的工作室藏在广美的教师居住区内,并不显眼。窗外树影婆娑,寂寂的画室隐隐然留着岁月的回声。偌大的客厅摆满了他的作品,墙上悬挂着一幅未完成的画作。陈海宁酷爱喝茶,工作室一隅是充满禅味的茶室,一派悠然,室内剩余空间散放着书籍、摆设、画具和稿纸上的涂鸦。

  陈海宁内心敏感细腻,总是在生活中寻找带有禅意的“灵机一动”。能开启他创作灵感的往往是生活中极不起眼的琐碎,在他笔下,只见面包、水果、瓦罐、鲜花、干鱼等俗物,但却充盈着发乎内心的灵性,笔墨中洋溢着盎然情趣。

  他注重写实,画面明净却极富洞悉力。说到系列作品《俗物散记》的创作契机时,陈海宁印象最深的就是那莫名触动的一瞬:“作品完成于一个寂寞的冬季。那段时间我在学院对面租了间画室,每天回学院途中必经一家西饼店。某一天,一排大蛋糕在我眼前一闪,那硕大的造型、爆裂的口子、松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赤黄的表皮、以及表皮上那几点可爱的白瓜子,令人垂涎欲滴。更是莫名地牵动了我的创作欲望,在我决定画它的瞬间,我的大脑里似有神助般地涌现出画它的方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