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胡斌:个体艺术体验与普遍性时代介入之间的话题

2014-04-24 16:44:17 未知

  胡斌在发言

        我先从“废墟”这个词说起。从“废墟”这个展览题目,我马上想到的是前面唐克扬也提到的巫鸿先生有关废墟的文章和著作。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当中,关于废墟的图像是比较少的,而西方则比较多。但是在中国诗词里面,对于废墟的表达却有不少。在中国当代艺术里,反映拆迁、毁坏、遗存的作品很多,这与有悠久历史的关于遗迹的追怀共同构成所谓“废墟”的表达脉络。我觉得,在当下提出“废墟”这样一个现象,是有它深刻的时代意义的。因为我们的时代一方面是所谓高歌猛进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则是巨大的破坏和毁灭。我们需要一个从反面来观看当今时代的力量。在以往的时代当中,所谓的“废墟”,一般是隔代提出来,以评述上一个时代的历史功过。而在我们这一个时代,废墟与伟绩并存,它能提醒我们省思这个行进中的时代。不过,李纲老师的这个“废墟”,不是惯常所见的经典建筑的废墟,而是不带有任何标志性的普通拆迁。我觉得,这种日常性的表达,正好能够对应我们当下的普遍性经验,它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最触目可及的观感。

  接下来要说的是,“废墟”为什么要转换成水墨的表达,因为“废墟”的母题可以用其他很多方式来表达。这个则有李纲的个体经验在那里,他由原来的痕迹水墨,自然演变到现在“废墟”水墨行动。从个体经验出发,使用的却是消除个性的方式,所有拆迁的砖头编号、转印,似乎没有特别的个人痕迹,貌似要提供一个时代的“废墟”档案。这种个体艺术体验与普遍性时代介入之间如何勾连,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