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姚谦:无人风景

2014-04-28 18:44:16 姚谦

姚谦老师的新书《相遇而已》

  最近一直在为大陆发行的新书奋斗着,台湾版《美丽的相遇》在大陆出版,经过编辑的建议,增加了许多散落在各处多年的文章,并改名成《相遇而已》。在印刷之前,编辑交代能否写一篇序,我写着写着却写跳题了,完全不符合序的功能;因为序的文字总是要有一些与本文相近的概括性和深入浅出引导性,让还未进入书本里的阅读者有个清晰的概念。这个真是困住我了,量身定制文字真心不会,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周,始终下不了笔。总是挑衅的问自己:过往写歌总可以心中设定了某人为对象而作,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偏逢近日工作量大飞行频频应艺术座谈的邀约,于是我只好先跳题的跑到艺术思考中为演讲稿准备,忽然发现一个很抽象的自己状态:“相遇”为主题的新书里面,大部分都描述着我与某人结识或了解的过程。认识一个人与了解一个人是有差距的,然而人物主题在台湾皇冠杂志的专栏上书写了好多年以后,因为结集出版我才知道自己的好福气,身边居然有那么多的好人!因为他们默默的感染了我,而形成现在的我。只是回过头要去描述一个人,常常写着写着,人化成一个概念、变成一道风景。这与我回过头看着多年来我的艺术收藏,结果很像。有时群画挂上墙一晾里头最多的画面常常都是“无人风景”,只有景象,而人都不在画中在画外。

  一直以来收藏上关注的题目是跟亚洲西画史有关系,而画的内容与题目并不是我最在意的,只是没想到随着收藏的累积,我发现在我的收藏中,无人风景以及静物占了最大部分。我不明白为什么。而在这些收藏当中,经常被我拿出来挂在墙上的画作,也常常都是静物或着无人风景。其中静物我与别人比较不一样的是:我对于“花卉”收集的并不算特别多,反而对于身边经常看到的平凡对象有较大的兴趣。也许是我想透过别人的眼睛去看看,在别人的生活、他的时代中,艺术家是怎么去描述一件常伴在他生活上的对象,而这样的对象出现在我的身边,可以对照也有了更多的乐趣。

李铁夫《鱼》

 

吴作人《芍药花》

  我特别喜欢一个艺术家Morandi - 莫兰迪,他大半辈子都重复描述着屋子里面那几只瓶子与碗,随着年岁改变不同的排列、不同的描述。我特别喜欢的另外一位艺术家莫奈也是,他大部分描述的是风景,除了印象派朦胧光影是特点外,画中也常常是没有人,晚年更是如此。而在我的收藏里面,“无人风景”似乎也特别可以对照着我生活中,和我希望的身处状态,这也跟我这些年来在许多文字工作上,间接或直接的描述,有了清楚的对照。这也不禁也让我联想起,长久以来从事着流行音乐,许多人对我的认识都是写歌词或是在定位艺人的形象,现在回头想,其实当年流行音乐的创作,常常在描述中,最后自己也都是主观的看着,忘我的书写“无人风景”。一直以来以为打造一首歌应该是有一个对象的。把自己的想法对一个《人》倾诉,常常歌词就在那样接近表达进行中而完成,因为对着心中某个假设对象诉说着,歌词就容易具体的写出来。不过越私密的倾吐、越有一种忘我的神游而产生的诚实感,而且私密到対象不再具体,而是是一种意念、一种风景。也曾试验的想象自写过的歌,如果真要我当着某人的面唱出来、或着读出来,我做得到吗?我想我是做不到的。就如同我书写了身边那么多朋友,一个人写上许多文字,写出我对他感动或联想,而这些看法其实我都不曾当面跟对方说过,甚至都是在事过境迁之后形成了一个风景,才有能量变成了一段文字。原来音乐创作与文字创作是如此地相近,文体不同创作的精神上却是如此的相似。回过头看着我收藏的艺术品,终于明白为什么“没有人的风景”经常是最能打动我的,这也许是我个人的爱好,也许也是另一种由心而生的对照吧。

  如果可以,我还是愿意继续文字上的书写,如果可以,我还是很乐意把我走过每一个日子、每一段年纪心中的感想变成了歌曲,与人分享。但是前提都是在面对无人风景,接近孤独的变相世界的状态下去书写,就算是描述一个人,就算是跟某个人很近距离的倾吐,但是闭上眼睛,脑子里没有具体的对方形象,而是一面再三咀嚼的风景。《相遇而已》这本书记录的就是我过往心中的一道道风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