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南丰民间传统手工艺青春重现

2014-05-04 08:46:41 卓凡

  在中外闻名的橘都南丰,传统的手工艺正“重打锣鼓新开张”,且有一枝独秀之势。不久前,一批由民间艺人雕刻价值约4万美元的傩面具销往西班牙、希腊等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明清和民国时期,南丰手工业十分繁荣,“五坊”(粉、纸、染、烟、油)和“六匠”(铁、木、篾、制革、泥水、裁缝)盛极一时。在“把南丰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赣东南又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让传统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该县的自觉。

  南丰现有“南丰跳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南丰蜜橘栽培技艺”、“南丰泥炉制作工艺”、和“南丰傩面具雕刻”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结合历史遗存的保护和传承,该县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优秀人才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艺人“重操旧业”,展示手工绝活,为繁荣文化和发展旅游作出贡献。

  南丰被称为“傩舞艺术之乡”,伴随着傩舞发展起来的傩面具雕刻已有些年头,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属“小打小闹”。县里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借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做强傩面具雕刻产业。以张宜祥、罗春明等为代表的雕刻艺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办起工艺美术加工厂。全县已有近20家傩面具雕刻企业,从事木雕的艺人过百,各种雕刻工艺品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一带和港澳台地区,年主营业务收入4600多万元。

  坊间纷纷流传着橘都以“橘子、女子、炉子”为傲。南丰泥炉须经选泥、晒泥等18道工序,有“表面光洁、图案清晰、造型美观、工艺精巧、经久耐用”等特点。有关部门出台5年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泥炉制作工艺协会,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在琴城镇桥背村黄小梅的泥炉作坊,主人告诉我们,她作坊里员工9人,每年生产近10万只1至7号日用炉。村里还有两家作坊,和她的规模不差上下。制炉手艺人注重泥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工艺的完善,开发的礼品炉小巧美观,适合于欣赏和收藏,颇受游客的欢迎。官记泥炉作坊的礼品炉,在网上热销不衰。

  传统手工制作的“水粉、水酒、水豆腐花”,构成“舌尖上的南丰”。为了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吸引游客,县里在琴台河边按中式风格打造仿古一条街,餐饮力推“水粉、水酒、水豆腐花”。全县各个景点农家乐的“三水”饮食,使得一批批游客大快朵颐。用糯米、麦芽熬制而成的灌芯糖,白嫩松脆可口。琴城镇徐家边村是南丰灌芯糖发源地,有着700余年的手工制糖史。获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该村百分之七十以上农户以作坊式生产灌芯糖,年销量达10万公斤。目前,他们正在协商灌芯糖进入超市事宜。

  南丰传统手工艺青春再现,增添了乡愁,加深了乡恋,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省内外的游人们在“赏橘游”中,不仅争相品尝“水粉、水酒、水豆腐花”,离开时,纷纷带走一块傩面具或一只礼品泥炉作为纪念。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该县接待游客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