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皮道坚:“废墟”背后的意义

2014-05-05 13:47:26 未知

  我感兴趣的还是这个作品本身的意义,刚才段君说他对“废墟”这个主题不是完全赞同,巫鸿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还有过专题论文。我个人觉得这个“废墟”非常有意思,而且在以前我所接触到的“废墟”题材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这是一种很新的呈现。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至于新在哪里,我们回头可以一起探讨。首先,它跟以前关于“废墟”的呈现不一样,带来很多的东西,这是我第一个感受。

  第二,我一直强调水墨应该是开放的水墨,这些年水墨向各种当代艺术样式植入,但这次行为装置这样大型的综合性植入,我是第一次见到,我觉得非常震撼。他和以前的不同在于,他通过四个环节提取转换,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日常世俗化的形象,从无意识的状态变成一种反思。“废墟”有象征性,为什么巫鸿他们对“废墟”感兴趣?因为当代艺术非常象征化,很多人说中国是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踩向未来,过去和未来并存。他选择了“废墟”,这是非常形象的反思。

  他这次还把这个活动拓展到跟广大社会公众关联,以前好像也没有人做过,这一定要艺术家本人具备有超强的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像克里斯托包扎德国的议会大厦,一定要有很强的社会能力,才能造成社会事件。昨天发言有一个词我听了非常感兴趣,叫做“精神性事件”,他就把它做成一个事件,很多日常生活的司空见惯的东西,突然有一个转换,我对这个非常感兴趣。至于你们刚才谈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当代知识生产里面,不止是当代艺术这一个领域,包括书籍。那天我在会上听黄专讲到的关于艺术评选,因为这次是出版黄专的评选。他说他这些年接触国外很多的出版公司,了解国外出版情况,编辑在国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职业,他和作者之间共同产生一本书,这恰恰是现代的知识生产的特点,不局限在我们当代艺术领域。这种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合作方式我相信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将来还会有多种多样,只不过他们拓展了我们关于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思路。这种身份定位思路。有几个地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最后用宣纸的纸浆铸造出砖,形成装置,然后把砖用水墨清过,用砖来拓印,这些都是水墨元素,这些水墨元素的转换也是我们值得强调的。我们不要总是把水墨和笔墨联系在一起,这个观念我们还没有破,我想他这次他是很彻底的破。最早破这个观念是刘国松,他是破中锋。这次李纲的作品在这方面又做了对媒介的一个破坏、或者对媒介的一个拓展,这也是两重境。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