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杨卫:“废墟”所包含的的当代语境

2014-05-05 14:13:38 未知

  看了李纲这个展览,我有两个印象比较深刻,我认为这两点很有意义:第一,就是贾老师说到的策展人的介入,我觉得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当代艺术是涉及到社会关系的艺术,而不是像传统艺术那样在书斋里就可以完成。当代艺术更多是介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对各种关系,比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政治等等诸多关系的思考与利用,来产生艺术的文化意义,形成作品的视觉张力。在这些关系中,策展人和艺术家也是一种关系,这两种关系建立在一起,跟社会之间又是一种关系,跟艺术史的上下文也还是一种关系,诸如此类的关系构成了当代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角度说,“废墟——李纲水墨方式再解组”展,首先是提供一个很好的当代艺术案例。

  第二,之所以从20世纪以来,即清末民初的美术革命开始,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反对传统水墨画,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是从这个角度反对我们的传统。那么,在当代的语境里,如何把传统的表达方式重新激活,就应该把现实纳入进来。我想,如果水墨这个语言方式,能够表达今天的社会现实,那么就不存在水墨画的死亡问题了。之所以有人说水墨画的死亡,是因为它已经无法表达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但如果它还有这种表达的可能性,自然就会通过作品把这个死亡的命题消除掉。从这个角度说,“废墟”展也是对水墨画死亡的命题作了一次积极的回应。我认为这个展览在两方面比较突出:第一,有了一个社会学视野的转换,不再是传统水墨画在书斋里面的语境了,而是针对当下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即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迁,导致的废墟意识、拆迁意识,以及家园的流失感等等这样一些尖锐的问题,用水墨的方式进行追问。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它使得水墨跟其它类型的艺术媒介没有区别了,只是材料的不同而已,都可以用来言说今天的现实。从这个角度看,李纲是把水墨的方式重新激活了,是通过社会学的转换。

  另外一点,我认为单是社会学的转换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毕竟还是艺术,我们要从艺术形式与艺术语言上去理解,而不是只谈它的社会性与现实生效。刚刚看了这个展览的几个板块,我发现这些作品的形式感也很强。当然,这种形式感是区别于传统水墨方式的。首先是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李纲在展览中穿插了多种语言,比如影像、装置、照片,以及拓印方式等等。从语言的角度看,正是多种方式的介入重新激活了水墨画,而将水墨方式运用到当代语境中,也是对当代艺术媒介的一种丰富。这两者是互文关系:一方面将水墨方式用到当代语境中重新发挥;一方面是运用当代的各种视觉元素来重新激活水墨画。最后呈现的结果非常丰富,形式感很强,也很艺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墨画还是有很宽很长的路可以走。这个展览的标题很有意思,叫着“废墟”,废墟是被摧毁后的某种状态,同时也意味着有可能长出新的东西。在水墨画的当代转换中,李纲的这个“废墟”展可以作为一个节点,提供给我们许多新的观念与可能性。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