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261期】王天德:开门个展

2014-05-13 08:54:15 张张

  5月10日,“開門——王天德個展” 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举办。这是今日美术馆关注当代水墨实验的年度重要展览。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评价,王天德作为当代水墨的一个实践者,具有扎实的传统文人画学养,但他从未拘泥于传统形式,即使同样追求“气韵”,其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却突破了单一而传统的界限。

  2014今日美术馆“開門——王天德個展”,将古代珍贵的册页、书画和当今的创作进行整合,通过碑、册和观念艺术三种形式,打开了探索之“门”,对中国民间传世文献与文化传统做出了别样的解读。

  “開門”展览呈现的不仅是艺术家对当代水墨形式上的创新,其具象背后的抽象表征,也是艺术家在整个创作和展览过程中所要探询的终极意义。

  本期导览人:艺术家王天德、策展人王嘉骥

艺术家王天德

  展览主题:“开门”,开古代文本对接之门,开艺术之门

  王天德:我们每天开多少次门我们经常会忘记,但有时候我觉得最遗憾的人可能是家里住在五楼、六楼的,往往是你拿了钥匙或者是忘了钥匙就会曾经上来。但是我们如果看到有一个山口一定会想到《桃花源》这个文章,所以我想也是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们在创作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都有一个开头,开头起好了那篇文章就好了。特别是像我们在创作中如果我们画一根线条,第一棵树,第一栋房子这个门就开好了,所以我想开门潜在的在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这么一种可能性,这次展览中的“开门”是基于两个想法:第一是开门作为这个展览的名字是因为这个作品中有不少的作品是以古代的文本作为对接的一个素材;第二开门是希望通过这个开门能见山,我接下来的展览是在苏州博物馆,所以我希望看到那座山,所以我把苏博那个展览的名字叫“后山”,因为我想“前山”可能是文徵明、沈周这些大画家,所以我们在后山等着他们,所以叫“开门”。

  展览分区:13米高的空间如何驾驭,四部分如何形成一条完整线索 

  王天德:这个展厅因为有一个特点,有将近13米高,自从去年3月我签了这个展览的合同之后,折磨了我整整十个月,因为这种折磨就是说你经常会坐在那个地方想到这么大的空间,有时候你无形中眼睛分开就是一个大空间,或者你在睡梦中能感觉这个空间给你带来挤压的想象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直到去年11月中下旬是很多,偶然在一个拍卖行的一个库房里边看了一些古画,因为我知道我可以做什么。

  所以在整个后期的设计中我做了这些方案,这些方案先做一个长廊,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墓穴也好,古代的建筑也好,古代的民居的廊、桥都有一个长长的影子,在我们的文学中、音乐中都有这样一个影子,在我们绘画的手卷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影子。所以我希望通过一个影子让我们一个人默默地走过去,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一米宽的一个细长的将近有15米的一个过道,然后是有2米的一个过道,最后是3米的一个过道。

  我们等下来能够看一看明代大书法家最有名的一个撰写的小楷的墓志铭碑,这个墓志铭碑撰写得非常精美,大家知道他的书法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的草书非常得狂野,而他的小楷非常得严谨。所以我们从这个对比中可以看到明代的艺术家、书法家、绘画的创作和书法的关系。所以我想通过第一步能够让观众和我一起登下来读一读历史,经典的文脉作品。

第一部分 祝允明墓志铭碑

  第一部分:祝枝山小楷墓志铭碑 俯下身回到历史

  王天德:这是去年我在苏州地区收的明代最有名的祝允明撰写的书法小楷的墓志铭碑,有张岗篆文,有入唐刘书文刻石的一个墓志铭碑,当时我看见之后非常激动,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他的小楷的字,他的输入、结构非常得精美,我曾经在我的博士论文中对这个小楷的格局有一些研究,因为什么呢?因为从中国的纹样四方连续的纹样都有对文字四周结构的布局。

  通过这个我想可以让观众了解明代的书法在这个时期中特别是祝允明他的草书非常狂野,小楷又那样的精美,从这方面两点我想让观众能够停下来一起欣赏这样一个原件,这么零距离地欣赏原件我个人认为有助于打开一个门,让我们重新在一个数字媒体时代,已经基本抛弃了这个书写的交流方式的时代,能够重新去读解或者重新再拿起一个毛笔,作为一个修养身心的一种方式来重新体验古人书写的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段。

第二部分 碑与拓片

  第二部分:碑与拓片 接续历史

  王天德:我们进入第二个展厅的时候就会看到很多碑跟碑拓片的作品,这些碑都记录了当时的这些寺庙,包括一些历史的典故以及一些民居他们的祖先告诫子女的一些历史的教育方式或者是记录一些他们的家族历史,所以我在整个这个展厅设计中落地就放了这四个木箱子,从运输过来之后直接放在地面中。

  我记得在12年我曾经在今日美术馆当时有一个联展,我曾经被那个空间折磨了三四个月,最后一刻是因为我看到了青海电视台在播考古节目,正好在考古的墓穴里我突然豁然开朗,所以这个作品跟桃源有一个有意无意的连带,所以我们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品的碑和我的作品直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没有带任何的修饰。

  我想让观众在看到这些碑的时候不要有过多地堵截这些碑和画面中具体的内容,因为有时这些碑的内容和画面的内容并不是建立在一个完全的一个历史的环境中,它是画面的需要,有时候是割断这些文本的历史来重新在审美的经验中转换成一种新的视觉的语言。

后山图系列NO14-HLST009,2014年作

第三部分 手卷与册页 开幕现场

  第三部分:手卷与册页 拍场上的千钧一发

  王天德:说到这两件东西(《杨廷枢(1595-1647)-行书王问诗No01(2014)》《徐汧(1597-1645)行书自作诗No01(2014)》拍卖还有一个故事,因为我在创作这个周期的时候拍卖期还没到,所以我是在一个很小的拍卖行拍到这个作品,没有涉足过拍卖,所以刚进入拍卖的时候,杨廷枢的东西在几十秒钟已经被人家拍走了,所以第二件作品的时候我坚决不肯放,在高位拿下之后回到上海,我在工作室觉得非常遗憾,因为他们毕竟是一对,他们两个人相差两岁,又在同里乡里边一起长大,同样是两个名士,所以如何把另外一件收集在一起成了我的一个下午的心头煎熬之事。后来我就打电话给拍卖行的主管,让他们跟另外一个藏家能够沟通,我能够加一些费用把那件收回,也成全了他们两个人这样一个故事,在我的作品中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让他们再延续下去。

  这一部分是我最新的作品,因为用碑创作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不能拿着用碑的想法进入美术馆和观众做这么一个深度的交流,所以这个压力可想而知,在前面我已经谈到我在去年有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意识到对古代书画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在这儿之中我在拍卖行拍了两件作品,一件是杨廷枢的,一件是徐汧的,这两位都是明末清初知名的人士。

  徐汧是在明末的时候当时在寒山寺下的湖面中一个桥下跳河殉节的。第一位当时明末的官,这样的知名人士,他当时是对满清政府有不同的自己的观点,所以当时他在跳河前就劝自己的儿子徐汧不要跟他一起跳,但是他希望儿子未来不要在清政府里边公职拿他们的俸禄,不要在这么一个苏州城里边应该是跟他断绝,也就是说他不能进城,徐汧一生遵循了他父亲的三句话,在苏州的郊外天平山上一生映照了自己生活的价值观,所以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书画家和知名的人士,当时常州知府都去变来访问他,都被他拒绝,可见徐汧还是非常清高的一个人士,所以我希望通过徐汧这件作品这首诗展开一个新的画面,让我们重新看待明代、清代苏州地区不仅仅是说我们看到的文人雅士创作的书画的平和的生活状态,他们有很好的个性,他们有很强的对不同时代所表露出来的个人的价值观,所以在这个画面中我用两层纸,第一层纸是用香烫的,第二层是用墨表现的,第三层也是原画的画面中也修补过,通过这三层纸我希望观众既能够了解传统水墨的一个书画历史,也能够看待当代创作过程中如何来跟画面形式中的转换中来进入新的视觉语言的转换,我把徐汧的书法放在题首,也是希望大家在读手卷的过程中能够先读他的一首诗来关注他。

《张照(1691-1745)-桃源行-后山图》NO14-ZHSTNO19,2014

第四部分 观念部分 作品《后山》,2014

  第四部分:观念部分 藏的态度与历史的温度

  王天德:第四部分是我把三个作品其中一件是原件,两件是粉本永久的封在了美术馆的墙壁里。从画面的形式也好,从内容也好,我们都应该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或者不完整。

  我想在这个大厅里边有13米高,我所能做的一件事情是看得到作品,看不到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件作品出现的另外一个形态就是视频,所以在视频的对面我做了另外一件作品叫明代、清代、近现代和当代,是四间小屋子,每个屋子设置的温度都不一样,明代的最低,当代的最热,这个作品也很有意思,每次看的时候房间里边每种温度冷热都会从你的视觉中感悟一刹那再回去开这个门。

  我觉得艺术创作也是在不停地调整这个作品的和观众互动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我希望观众来这边的时候能静静地在这个房间里边感悟历史,的的确确历史要在30秒里边或者40秒里边,一分钟里边能感悟从一个电影、文学、戏剧这些故事中或者不同的媒材、媒介来表现是有困难的,我想温度可能会有你突然的感悟。

 

从监视器中看到的带有温度的房间-作品《明代、清代、近现代、当代》,2014 

策展人王嘉骥

  王嘉骥:王天德的作品从断裂到重新再跟传统对话

  王嘉骥:我和王天德老师是萍水相逢,大概2008年之前我对他的作品已经开始有一些兴趣,那个时候并不认识他,所以这次因为台湾有名的另外一个策展人谢素贞的推荐让我认识了他,王天德老师也就很热情地邀请我来帮他写策展的文章,也因为这样一个机会我就到了上海看他的工作室,主要是想要理解他怎么思考创作上的一些问题,他的作品让我感觉他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烧、烫这个手段,烧、烫一般我们联想大概是一种伤害,你也可以讲用这个方式来处理中国的传统绘画,好像是中国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种伤害,甚至因为焚烧的关系造成了某种感觉到好像毁灭,这样的一种火的记忆或者是焚烧的记忆或者是毁坏的记忆,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印象是很深刻的。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里头其实用的很多特别是艺术史的风格,比如说主要的绘画大概是衔接从元代到明清两代,特别是最近这段时间对苏州的绘画又特别有兴趣,比如作品很容易让我想起元四家或者明代像沈周这一类的风格,他以这个作为他的艺术史的文本,用他烧烫的技法出了画面是两层的结构,第一层是烧烫镂空的结构,底下是他自己用毛笔画的水墨的结构,两层重叠之后产生了某种特殊的视觉性的效果,当然他也运用在一些书法上的使用,书法也很特殊,看起来都是书法,其实很难阅读它,因为他自己说里边那个字虽然是字,但是读不出意义的,通篇像一篇文章,可是是没有内容的,这个大概就是问题意识的开始,我们面对传统,好像我们不得其人而入,他的作品给我们这样一种感受,这个是似乎也反映了他这个年代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觉得某种断裂的感觉,或者是说想要介入传统但是好像不得其门而入,虽然是镂空,虽然是烧透,好像反而进不去这个传统,好像被阻隔在外,他的两层、三层式的重叠整个组织起来的经过装裱以后让你感觉到好像一层薄纱、薄幕的感觉,好像你可以看透,可是好想你又进不去,我觉得这个部分是他作品里头很吸引人的一个部分。

  比较特别的是他大概从2002年开始做这样的作品,一开始是用香烟,是一个意外,在这个意外里边就更真实地发展成用香,我们讲香对中国人来讲是某种香火延续的概念,里边有很多敬天法祖的思想在里头,香本身有一种延续感,这个也是他选择了香变得有一种仪式性去衬托出他对传统的某种传统断裂上的感伤,他想要延续,可是努力地想要找这个方法,经过了很多年的尝试跟创作,他的技法非常熟悉,特别是我这一次应他邀请写这个文章,甚至他很客气地邀请我担任他的策展人,我发现他这次有一个很特殊的新的发展,就是过往他的作品里边呈现比较多的好像我们看到传统,可是我们不知如何去理解它,不知如何接近它,这次他用了很多历史的原作,他个人展开了一个对历史收藏的工程,因为他好像很有系统地慢慢搜寻很多历史的文件或者是历史的艺术作品,试图从他原来断裂的状态重新跟传统做一种对接,所以这个也是展览我的文章里边特别谈怎么样从断裂到重新再跟传统对话,怎样跟传统做衔接,重新理解传统,让自己的作品里边产生一种新的文脉,可以让更多的人去思考这个问题。

  比如说用了杨廷枢、张兆、朱允明的一些书法,后面都有他的故事性,依稀仿佛地好像把我们带回去某种历史性的空间,这个历史性的空间并不是要怀旧,而是怎样从历史里头重新反省我们当代的位置,我想这个是王天德老师近作里头似乎想要透露的信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