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然中行走
2014-05-14 16:56:52 彭毅
当下中国的艺术实践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状态,尤其是视觉艺术在语言上的特质使它达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状。如何在实践中做出符合个体性格的视觉符号,并以个人的观看及表现介入绘事,发掘并描绘出对自然家园的关切与解读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
现代社会所呈现出的景观大多是莫名其妙的混乱与无序,各类毫不相干的因素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空间,传统的有机整体被彻底破坏,自然社会的外部景观与内心的个人风景紧张而矛盾。现代都市生活又是一种只关注数量、不关注质量,只关注表面、不关注内在的生活方式,无形中它给用眼看世界的人们的精神空间上了一把枷锁,现代生活空间如此的让人窒息,人们在虚无中接受了一般性,接受了程式化的生活和观看方式,视觉艺术给人以精神自由的希望和想象空间的自由需要以及重新认知。那么,面对无序的混杂状况,“看什么”与“怎么看”的问题便直接涉及到艺术家认识与把握世界的方式,隐含了艺术家在世界状态中的一种精神姿态。用眼去观看,用心去感悟,以单纯的观看方式介入,凭借意念寻求真实,暂时搁置惯于透视的眼睛,理解并尊重人与周边环境最本质的关系,探寻适合个人视觉语言和精神表达的空间形态,将复杂多变的世界经过内心的加工过滤之后嵌入到作品和谐有序的结构中去。不同的观看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表达,在那些微妙变化的差异之间,把某些成份因素提取出来,力求用一种最佳的视觉样式呈现出对世界家园持续不断地关切。
另外,色彩在绘画的诸多表现形式元素中是最具表现力的,它在增强作品的艺术水准、提升情感力度等方面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可以作为能否具有感染力、情感力的审美判断标准。自印象派之后,包括表现主义、纳比派、抽象主义以及当代绘画艺术作品中,色彩的内在价值得到了完美的阐释。变幻复杂的自然物象,会给色彩的组织带来一定难度,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与复杂而带来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和组织空间,适度的加强与削弱,甚至偏离改变,往往更能展示出作品中某种动人的表现力。摆脱描绘性色彩的束缚,巧妙地因势利用,才会在色彩的选择运用上获取真正的自由。美国视觉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说过:“运用色彩得到的表情是不能通过形状而得到的……那落日的彩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即使是印象派画家面对景物作真实的记录时,也不会忽略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观众在品读《睡莲》、《干草垛》、《卢昂大教堂》等作品时,在意的也并非是睡莲的逼真、草垛的质感、教堂的形态,吸引眼球的第一印象是闪烁着珠宝般光芒的色彩本身。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物象面前,画家不能被表面的事物形态等诸多因素牵引,更需要抓住本质而内在的需求,进行和谐的组织处理,始终掌握个人主动权,用心发现世界与自身的关联,进而以风景的视觉样式表现出个人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力图寻求到内在的精神品质与视觉传达浑然一体的自然状态。
多年来在风景中游走,每次面对总有不同的感受,总会在繁杂而缤纷的自然中寻找到真实的对话,“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艺术作品永远会具有鲜活的、不可重复的艺术内涵。□
(责任编辑:何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