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展系列观察报道:梦想照进现实与毕业生(上)
2014-05-23 09:23:30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 汤辉 徐珊珊 李日仲
他(她)都是在豆蔻年华时来到陶瓷的故乡——景德镇,因为对陶瓷的钟爱远离家乡停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因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培育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与梦想有了更多的规划与注解;不管毕业或还在求学过程中,他们对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总有一番自己的热爱与期望。
来自一个陶院毕业生的毕业季寄语 汤辉
我从陶院本科陶艺专业毕业已经整整五年,研究生毕业也已经两年。不知不觉,作为一名外地游子,我已经在景德镇漂泊了近十年。十年里在这里读书工作成家立业,可以说是把自己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留在了景德镇。不知不觉已经习惯并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或许因为这里有我追寻的爱好与人生目标吧!
在鬼市上忙碌的汤辉与朋友聊天 (左 汤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这是令每个学子都曾为之紧张、兴奋亦或压抑的时节。写论文、盲审、做毕业作品以及找工作,似乎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都集中地出现在了这样一个绿意盎然初夏,几年前的这个时间,我也曾因为毕业的烦恼而无奈的听着绵绵不绝的蛙声失眠。转眼数年,我却成了校门外川流人群里似乎与陶院无关的一员,但仍然会时不时的在与人聊天时骄傲的发出一句:“我也是陶院毕业的。”毕业又要来临,作为一名所谓的过来人在此发出一些感慨和寄怀,希望能够对那些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和提示。
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我对大学毕业季印象最深的是相守四年的同学们各奔东西时的热泪盈眶,情真意切,反而对于就业、工作却没有那么多彷徨无奈的记忆。这可能源于我早在步入陶院大门的时候我就给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做好了一个稳定规划的原因。
当年,怀着对陶瓷的好奇考入陶院,但是由于录取时专业调剂的原因我被调入了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收到通知书非常不满,毕竟自己是奔着陶瓷来的,百般努力下经过老师的帮助以及与学校的多次协调我如愿调入陶艺专业。进入大学,我的规划就是尽可能接触学习陶瓷历史、陶瓷考古类知识并继续读研。这个“五年计划” 贯穿落实于我的整个大学时代,四年时间里我对陶瓷有了一步步的了解,系统学习了陶瓷艺术品制作、装饰、烧造的全部工艺流程。并且幸运的是,大二《中国陶瓷史》课任的是黄薇老师,这位北大毕业的才女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是位古陶瓷研究的实干家,也是由于我的一次冒昧提问使得后来黄清华、黄薇伉俪成为我古陶瓷学习的启蒙恩师。大学四年的时间每天都忙于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也让我的大学时代过得十分充实。大三以后忙于考研准备,再一次幸运的是大学毕业前我已经拿到了继续读研的通知书,也因此我的大学毕业季没有受到很大的波动就平稳步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了。其实从这里得出体会就是要把一件事做成功就一定要有一个实际的规划和一颗坚持的恒心,在考研之前的准备期,学校举办的秋季招聘会我连一份简历也没有投,现在回头来看当时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信念确实很重要。
汤辉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这些年来考研无用论或考研必要论成了大学毕业常常季萦绕在我们耳边争论话题,这让很多学子为之抉择而挣扎。就我个人而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我人生的转折。在我这里,早已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推进,对陶瓷的热情是丰富我这一时期生活的画笔。选择了这个当下相对的热门其实却有点深奥难学的爱好并为之坚持和努力其实等于是在与生活压力做斗争,因为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或更本不见现实收益的“行当”。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但假如这是自己真正的喜好,那就不能让这些世俗的困苦阻碍我们对爱好的热情。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对自己的规划就是就业,决然没有选择连续深造去考博的打算,就我看来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虽然仍然十分欠缺,但目前的积累更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与考核。加之考博也绝非易事自己目前能力不及因此果断放弃选择就业。对于工作的选择其实我的目标很明确,一定是和我所学知识密切相关且一定要在景德镇。对于这两个要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己为所学付出了多年的精力,如果不能学为所用岂不是浪费资源,其次由于对陶瓷的热爱我觉得景德镇有自己取之不尽的资源。有了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加之对自己所学所识的自信,我个人而言从未对就业产生畏惧,也基于这种信心,我也在毕业后很快就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爱好就必须勇敢付出,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而言更需要有一种初生牛犊的倔强与勇敢。在这里引用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坚持与心态的重要性。“某天晚上,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来到了一个漆黑的郊外,虽然很黑,但凭着年轻学生不错的视力还是可以看得到眼前有一个窄窄的木板桥,而却只有简单的铁链护栏。老师说:现在愿意跟我通过这座桥的同学请跟我走,桥面有些晃大家要小心。结果有些人害怕,毕竟桥下面是什么也看不到,保护措施也简单,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就跟着老师穿过了桥。穿过桥之后导师打开了照明装备,同学们有些惊讶,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木板桥,上面摇摇晃晃,他们站在的桥距离下面的水面也有10多米,看到这些后过去的同学不免冒出一些汗。导师接着说同学们有谁愿意跟我走回去么?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跟着老师重新走一遍桥,但这时走回去的是小心翼翼。过去之后,导师再一次打开了更明亮照明设备,这是同学们冒出来的是冷汗,原来出现在水里面的一头头的鳄鱼,掉下去必死无疑。”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大学期间除了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爱好去坚持,其实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不断的寻找学习的内容,也就在自学。大学的学习其实已经脱离的中学时代“填鸭式”的模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进入大学每个人都处于无人主动“喂食”的放牧阶段,也应此很多人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最求。平心而论在陶瓷学院大学4年期间我个人从课堂或老师身上直接获取的知识还是有限的,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就如黑暗中的一丝萤火,只能提供探路的指引。而需要我们自己做的是通过丝丝光亮的指引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探路火把。特别像艺术类专业课程,很多任职老师常常都忙于自己的创作与发展,对于教学并没有倾注多少热情,只是当作一项任务来应付。如果诚然,一个对于教学没有热情的专业老师加上一群没有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那么学生毕业后专业能力不足是必然的结果。反之,对于一味死读书并抱着违背爱好的目的性的学习我也不敢苟同,强迫记忆性的学习不但会使这些知识无法被我们真正理解,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毕业季来临,不论大学阶段是否学有所成大家都已经走到大学学习生涯的尾期。面对择业,我的观点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进行选择,当然前提是不违背自己的喜好,不然就会抱憾终生。其次需要放低自己的身位,需要我们从基础做起,积跬步以至千里!再次是不要因为世俗情绪或眼前利益屈从于某个稳定职位如公务员、国企职位等,毕竟今后的社会是一个现实竞争社会,需要的是每个人发挥所长,爱好才是一生的老师。话已及此,希望每一位即将跨入社会的毕业生们能够学有所用,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徐珊珊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
站在一个普通毕业生的角度谈谈 徐珊珊
在13年6月毕业之前的4个月,我怀着自己的咖啡梦来到前往南京知名的咖啡馆学习,只因文青都曾经梦想过拥有一件自己的咖啡馆这样的纯粹的想法,一直到回景德镇毕业,再周转回南京工作。直至13年9月,辞去工作,决定再为考研这件事情拼一次。
我对考研可以说是有情节的,大三下半年本应该准备第一次考试,却因出国交换学习耽误了最佳复习和备考的时间,大四有机会考第二次时却是自己没有这份念想了,直到第三次机会,尽管时间相当紧迫,还是打算奋力做最后一搏。无奈,到过完14年春节公布成绩,未上。
在家里整整思考了半个月,决定踏上回景德镇的归途。
我和朋友们说:若不是因为陶瓷,一个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再次回到学校,心情很复杂,你既不是本科生,也不是研究生,顶多是个这里毕业的社会人士。你不再拥有任何依靠,也不再拥有任何光环,你甚至是落魄的。
回来了,一定是要做些什么了,也一定会和陶瓷再次发生关系了。思前想后,去了学校听课,去了学生工作室参观,好像还是找不到最想要和最感兴趣的点。有时候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我是相当自私的,不受任何人左右,最幸运的是,父母一直站在支持我的那一方,来保持我这个自私的天平。
正参加柴烧的徐珊珊
大概晃晃荡荡了一个月,我终于有了头绪——“良三”。
“良三”是我早就为自己构想好的名字,无论是品牌还是工作室的名号。三对于我来说,是特殊的,是名字里出生了就带着的意义,而良,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成为值得被信任的人,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有对美好事物的见解,这三点,我力求做到好,这就是“良三”。
我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平台,“良三”是我的自媒体,但是它面对的对象却不是我本人。最初,我把它定位在青年陶艺家,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与我年龄相仿的陶艺人是最缺乏推广和传播的,好的陶艺人也应该是专注于手艺,顶多就是在创意集市摆摊或网店经营,但是,能有几个人了解他们辛勤的创作背后的故事?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充当这中间的媒介,作为一个纽带把属于景德镇的东西输出去,让景德镇以外的人认识新的景德镇,认识在这里创作的手艺人。
这里有太多有才之人,他们是真正有血有肉的设计者,有多少陶瓷学院毕业的学生选择留在景德镇自己创业,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按着艺术品的标准去严格要求,每一件作品都是倾注心血的,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中,寻找着自己可以立足的点。这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他们不同于大厂大公司的批量化生产,他们是在经营自己的创意和设计,“良三”现在在做的就是寻找这些人,这些让我们感动的手艺人。
我们其实是一样的人,所以才会惺惺相惜,我们没有选择同伴眼中的安逸,没有选择父母安排的轻松,我们选择在最年轻的时候去奋斗去拼搏,走别人可能不会走的路,也许前路崎岖,但我们学习到的,绝对对得起自己的心!
与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朋友们在一起的夜晚
我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李日仲
景德镇是个古镇,名镇,她的由来很久了,也不知道她到底经由了什么积淀了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声,让现在的以及将来的人们来不及了解她,就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镌刻了美好的印象,形成一个以陶瓷文化为符号的城市,延续和发展者她的美誉。
前庭的长辈们给我们树了个高大的门槛,后院的晚辈们也在商议和摸索着如何将这个大院建成美丽的花园。这里实际的关系有点复杂,却说的是一家的事。后生们终将成为这个屋子的主人,长辈们尽其所能雕梁画栋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寄希望于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后生们的教育和发展,一山还比一山高啊,总不能只望着眼前的这口井,殊不知门外的河,更何况要面对更宽的海。这样才能把“家族”的事业做的更强更大,更具深远的影响力。
陶院以及景德的兄弟院校就像后生们的私塾,他们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一个家的事不是某部分人的职责,需要的是共同的参与,不管是新生的“婴儿”还是进门的“媳妇儿”,以及插门的“郎”。我不知道80,90年代的学子们去了哪,有的下了海,有的从了教,这些都是“财”,只是家族史里没有了“入账”,或者说长辈们过于悠懒,疏于向我们叙说这些不可或缺的光荣历史,要么就得责备这些流出的才忘了根。就拿21世纪初的学子们来说,我想大部分人是不知道这些在的,不在的,隐藏的先辈们的。以至于学子们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还真是不带走一片云彩,没有怨言就已经很不错了。不知道老的少的们有没有这样想过:我们都干了些什么?怎么会这样呢?
李日仲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
从04年入陶院,我就没见过那些师兄师姐们有多少留下来的,也没见过有多少师兄师姐回来看望过。印象里刚进校时在老陶院小吃街后驻扎的几个师兄们就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我们认识他们,他们却不认识我们,有时偶遇或许他们并没有注意这些师弟们眼中闪耀的崇拜与尊敬,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现实中又有什么样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在意了。而那些多年后再回来的师兄们总是能被一些幼稚中带有一点渴望的师弟们包围着,打听着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总想知道些外界对我们这些特殊职业人群的态度和容纳度。这样的情形反复着直到我们自己面对的那一天,我们却也露出了像当年他们所露出的无奈的表情一样。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样的尴尬结果,找不着北的孩子哭破了喉咙也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最后只能孤注一掷把希望放在毕业那一刻放手一搏。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而且有点跌破眼镜的程度。先别说花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的毕业设计能吸引外来的目观,就连当地的师傅们都懒得来瞧一瞧,伤心的是,甚至连个像样的展示空间都可怜的要死,作品的去处更是让人心寒,要么直接被收走,发一个荣誉证书。不经意间我却发现同学被收走的作品被人用水泥砌成了挡水的墙,像垃圾一样遗弃在那里,那一刻满心都是泪。(当然经过这几年学生与老师和学校的努力,这个状态有相应的改善)更多是想体现当时我的心情。
对比的心理油然而生,为什么我们作为一个这么有特色的学校却不能像某些学校一样吸引大量的人去关注呢?那些具有商业眼光的人却不能发现这里的商业价值呢?或者面对这些可怜的人就不能展现一下商人的长远眼光支持一下这个也不算新型的新型艺术门类的发展,却不断打压他们的价格,让他们自相残杀,结果却恶性循环呢?商人们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专职的教育机构,如果没有特色也就罢了,面对自己这么具有发言权的事物,怎么连个像样的出展场所都没有,一本起码的宣传性的刊物都没有?虽是一家的事,或许这里的关系确实很复杂,人们不想理,也懒得理,就这么喘息着过吧。
用当地的师傅们的话来说:这里本就是个饿也饿不死,起也起不来的地方。悲哀!也或许是作为报复,师兄师姐们告诉我们:别那么傻了,那么认真做干啥,谁看啊,差不多能过就行,花了那么多钱的东西最后只能当垃圾,浪费。忠告就这样一届一届的传承着。
08年毕业后,也就因为乐天创意市集我才看到从没有过的大量的毕业生留在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挤在这个方寸之地拼个你死我活。多可爱的一群人啊,只要巴掌大一块地他们就乐此不疲,要是早能有这样的人开辟更多这样的天地,那将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多可怜的一群人啊,本是同窗过,相煎何太急?殊不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是,这阵风吹的很猛,现在很多人看到这种做法的商业价值,纷纷效仿。我真不知道该说他们是精明还是鼠目寸光?或许抄袭跟风是陶瓷界、设计界、或者来说中国一直都有的话题。
我在想曙光路的鬼市和樊家井的仿古市场分布很清晰,为人所熟知,也让外来的客商很清楚在哪里能买到什么样的东西,也为这个城市分门别类的增加了不少的明晰的观光地。
却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参差不齐的漂流群引导分区呢?非得把卖菜的和卖五金的混在一起,复制着混乱呢? 哎呀,很是怀念05年和几个同学骑着单车去三宝陶艺村听讲座的。这或许是大部分人渴望和向往的具有艺术气息的氛围。然而就在景德镇制瓷行业的每一道工序都可以形成独立的课堂供人们去学习围观。处处都能洋溢着这样的艺术气息,这个被认为是大型的低廉劣质的陶瓷批发市场或许真就能让每个到过景德的人都感慨:这里真是陶瓷艺术的天堂。
这个城市拥有了具有文化底蕴的骨架,不得不说她还需要新鲜的血液,疏通脉络,调整好气息,妥善管理安置驻留人才,这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啊。吸收更多的新鲜空气,贯穿鲜活的力量,锻造更好的气质形象,提供更多更优的平台,展示更加完美的风采,向后人或是世界阐述更加光荣优美动人的文化记忆。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