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摄影作品
2014-05-26 10:56:31 赵俊毅
刘半农(1891-1934),中国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博才多学的刘半农爱好广泛,摄影是爱好之一,闲暇时间常拍一些照片,也就因为他的这一爱好,我国摄影理论有了奠基的人。
18岁的刘半农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时,就爱上了摄影,当时他买了一台柯达镜箱,利用暑假拍了一些照片;1923年,刘半农在巴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买了一台镜箱,常为他的夫人及三个孩子拍些照片;1925年,学成归国的刘半农,又回到北京大学执教;1926年,刘半农加入了以北京大学职员为骨干的北京光社。1927年,刘半农对北京光社以及我国的摄影发展,感触颇多,撰写出中国首部摄影理论专著《半农谈影》。同年,出任《北京光社年鉴》的编辑并为此作序;1928年,《北京光社年鉴》一书销售量超过八成,刘半农功不可没,第二本《北平光社年鉴》还由他代笔。
刘半农在英、法求学期间,深深地感受到中国这个大弱国的国际地位,作为大弱国的公民,自己也时常遭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他的民族自尊心特别强。刘半农加入北京光社之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驱使他大声呼吁,摄影要融进中国画的元素,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摄影,总言之,摄影要为我所用。在《北平光社年鉴》的序言里,有一段经典的评论,道出刘半农憋闷多年的心声:“我以为照相这东西,无论别人尊之为艺术也好,卑之为狗屁也好,我们既在玩着,总不该忘记了一个我,更不该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要是天天捧着柯达克的月报,或者是英国的年鉴,美国的年鉴,甚而至于小鬼头(小日本)的年鉴,以为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师,从而这样模,那样仿,模仿到了头发白,作品堆满了十大箱,这也就不差了罢!可是,据我看来,只是一场无结果而已。必须能把我们自己的个性,能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与韵调,借着镜箱充分的表现出来,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夫然后我们的工作才不算枉做,我们送给柯达克、爱克发的钱才不算白费。诚然,这个目的并不是容易达到的;但若诚心做去,总有做得到的一天。”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国内民间摄影团体的排头兵北京光社的写意摄影之所以大行其道,以至于我国的写意摄影之所以如此盛行,或多或少会受到刘半农摄影理论的影响;不仅是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2000年10月,《半农谈影》一书第四次再版,由此可见,刘半农的摄影理论一直与我们相伴随着。“接地气”是2012年的流行语,笔者为了近距离的接近刘半农,今春祭扫了刘半农的坟墓,刘半农的业绩篆刻在墓碑上……有关刘半农的研究,并没有到此告一段落,而是新的开始。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