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烈·罗莫·巴贝里尼:宋钢的绘画——有古代心灵的前卫艺术
2014-05-27 10:02:12 未知
举办回顾展览, 必须仔细选择艺术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举办回顾展览,是提供分析和鉴赏一位艺术家艺术经历的绝好机会。因此,挑选的作品不仅要体现艺术家的个人性格和创作全貌,而且要反映出他在一个或者几个不同地方的经历,反映出历史时期的现场感。因为这些作品的灵感源于那一时期的复杂关系,它折射出与所发生事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联,这些关联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形成和含义。
事实上,举办回顾展览有助于理解艺术家的表现力,理解其艺术创作的成因,最终也有助于人们重新考虑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艺术家的地位被贬低了,关于这一点西方和东方一样。艺术家被视为没有批判力而仅仅是创造形式或审美性的优雅群体,艺术家被限制在只有美丽表面,缺少内在的空而窄的制作的范围里工作。其实,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艺术家总是在关注和反思社会问题,通过对于(某段时间在某个地方经历过的)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酝酿并形成自己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艺术家是独立的思想者。有时候他面对外部世界的现实基础创造新的视觉语言,有时候则只依靠自己的内心世界。面对周围的世界面对自我,艺术家都采取批评性的态度,并很清楚地表达出接受或者拒绝外部世界的立场。
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必须设定三个基本坐标:人(艺术家),时间 (经历过的历史及它对社会的影响),空间(经历这段时间的地方及这个地方的历史积淀),然后寻找三个坐标之间的关系。
宋钢的艺术历程跟前卫艺术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他经历了八十年代文化方面的动荡以及国家的巨大变化,这些情况对他的艺术成长有着必然和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八十年代的文化与政治运动,虽然带来不少矛盾,但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从而使中国在国际方面上成为主角。
宋钢的艺术经验和研究处于中国前卫艺术的运动中,实际上是在前卫的“最勇敢的运动”之中。他不仅多次参加重要的国际艺术活动,多次举办过个展,并且任教于意大利几个著名的国立和私立的美术学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推广和传播多有贡献。
参与中国新前卫运动是他的一种意识形态。八十年代宋钢还是美术学院的学生,在那个年代主导艺术领域的是审美形式与早期实验艺术的尝试。由于实验派艺术家不满当时艺术界的左倾路线以及苏联的学院派美术,于是试图挣脱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反对从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担任主角的艺术流派。
在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改革并与境外世界开始交流的时候,当时的艺术家试图从西方当代艺术中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灵感。在西方艺术影响下,中国不少的美术学院变成新前卫艺术的中心。来自西方艺术的影响使艺术家将矛头指向传统艺术的法则,然而,新潮艺术家基本是在借用西方的观念与手法来达成他们的目的。
很多艺术家误会了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把模仿西方艺术模式当做中国的新艺术。事实上,直到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真正的现代艺术。
在这个时期,宋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历程。当时,艺术家通过对艺术的探索,通过对传统的颠覆来引发艺术的新思潮。对于这场思潮宋钢有着自己独立的观点:在认同反传统的运动的同时,反对这场思潮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他认为中国艺术家应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开拓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否则中国就会一味地跟在西方的后面,失去平等参与国际对话的机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八十年代在全世界被视为的前卫艺术达到了巅峰的阶段。而此时,宋钢的探索,其指向既不是激烈地反对传统,也不是消除过去的艺术历史,他不同意所谓的“全盘西化”的思潮,他在传统中迭网与破网,这是宋钢对中国前卫艺术的极有意义的贡献。
我们看到,在他早期的艺术作品中也包括一些有意义的综合材料绘画。他把油画与一些不同材料置放在一起,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作品。这些尝试说明了艺术家对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灵感的激情,但是很快的,这种抽象的反规则的艺术似乎已经完成其使命。
宋钢很早他就意识到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传统艺术之中的潜在的力量,特别是水墨山水画。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宋钢前后连贯的艺术生涯说明了他对于循环周期重新开始的渴望。这种渴望即不是一种命令式的教条,也不是一个先验理论,而是他积极不断地在探索艺术与大自然、艺术与诗歌、艺术与哲学,以及艺术与历史之间的关系(通过宋钢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的作品可以看到老子以及历史上的一些艺术家如:王献之[晋]、王铎[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 [清 ]等对他的艺术影响)。
对艺术规则的颠覆以及形式元素的分离表现为:重塑以前未曾呈现的新艺术形式的基础,而后,重新创造的形式也依次的将经历毁灭的过程。宋钢开始简化形式,造成逐渐的然而似乎是不可逆转的形式元素的解体。他关于形式的研究总是周期性的,然而,当周期性达到形式的零级或原初状态时,由于它的内在本质的要求,它拒绝创造出形式雷同的形式,这说明内在的经历并非一样;这说明,由于分离编码的常规元素的重造,使之形成循环的因果关系,这似乎是个怪圈。我们看到,它的形式在基本元素上同义反复, 同意重构,然而,其颠覆性的重塑又成为唯一扩大着的形式含义,并充分发掘出它的潜力之所在。
宋钢的研究被视为是一种元语言行为,他追溯到语言的源头,从有复杂的纵横交错的河口推到源头,换言之,零级沟通。
探索中国传统绘画使宋钢在发现新语言的同时,认同然而又拒绝传统书法和山水画的范围。在这引人入胜的探索过程中,宋钢的视觉以及语言沟通技巧称得上是位于顶级的国际先锋地位。同时,考虑到中国的文化背景,你会发现宋钢使古老的书法和山水画之间的因果关系复活,并强调书法源于大自然。他将书法形式达到最低限度,把书法和山水画重新组合在一起,提醒我们书法与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
在此而言,达到这个目的,虽然很重要,却仍不能满足宋钢对于探索形式的渴望。由于他对简化的渴望, 宋刚开始研究前景和背景的对立统一关系,尝试破坏这两个元素之间的平衡。其实他很早以前已经开始探索这个题目,只是没有得到解决。当面对新技术与越来越快的信息交流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时,激发了宋钢的思考,最终使他重新考虑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九十年代末,他确信宣纸与水墨画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终于,宋钢成功使画作的视觉呈现表面振动。他的作品成为某种基本元素的大量铺成,形成了抽象的、万花筒式的图形。
从比较小的画面开始,宋钢用抵消透视感觉的作用来创造现实生活中有象征意义的新的沟通方式:及以横纵的不同方向来表现时间与空间、远与近的纬度。艺术家创造的是一种基本性的语言:在画面上,宋钢玩弄白色(所谓“留白”意境 )与灰色的配合 。他引用明白简单同时又具有无限的意义的可能组合的二进制代码。他尝试在二维画面上只使用绘画工具来描绘这种不断的变化。但是宋钢很快就发现这种尝试还是有限制的,也有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因为我们所知道的画面的“窗口”,在审美下隐瞒着宋钢在艺术探索里的真正意义。因此宋钢开始在宽大的墙上挂了十几个有不同图形的绘画,结果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跟立轴一样悬挂的绘画不仅充满墙面也延展到地板。如此地,宋钢超越了传统绘画空间的限制,通过超越传统的限制,他的思想更为广阔 ,更接近他的目标,即试图去创造无所不包的作品。
进而言之,宋钢的作品开始从绘画走向装置,他创造大规模的盒子,在笛卡尔轴的意义上制定的维度里布满不同大小的纸,组合出新的空间。宋钢创造的空间有极大吸引力,给人很强的感受。在他的大型装置作品中,每个组件都是独一无二并无法重复的元素,在不断的空与满、白色与灰色的交替中,所有元素一直在变换着互相对话。这些元素,这样的创造,其密度虽然绝对,但也具有渗透性。他想说:这是现在的呼吸,是不停的背景噪音的描绘, 它们代表了信息社会与快速沟通、实现着时间和互联网的“编码”。 他想说: 一切都是过去而现在的、中间而边缘的、个人而大众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它们是永无止境的信息流,充满并彻底着改变一切事物,尝试控制或者阻止它都是无用的。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