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木心,回来了

2014-05-28 10:27:58 未知

木心,回来了

  “五月窗,雨

  湿黑的树干

  新绿密叶

  ……

  白发,皱纹,步履迟缓

  年轻时也以为一老就全老

  而今知道,被我知道了

  人身上有一样是不老的

  心,就只年轻时的那颗心”

木心,回来了

  在木心故居纪念馆的文学馆内,这首诗写在墙上,配着一张木心婴童时期的小照片,以及一张耄耋的大照片。

  这首名为《五月窗》的诗,极应了昨日的景:

  暴雨如注,木心故居,树干湿黑,却难掩密叶新绿。在庭院轩窗边,是白底蓝字的条幅——木心故居纪念馆开馆仪式。

  “第一间生平馆,第二间绘画馆,第三间文学馆。”陈丹青仍是惯常模样,白衣黑裤,却是少见的开怀,“展示的都是先生生前的照片、画作、手稿、遗物,但,所有文字叙述,均选自木心的著作与诗作。”   陈丹青指着墙面上那些木心写过的话,“所有绘画、文学、手稿,他用的东西,他自己的样子,他似乎都准备好了,所以,他的纪念馆会弄得很好看。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容易弄的工作,料好,做出的饭菜也好。”

木心,回来了

  三个馆的展品

  所有旁白都来自木心自己

  木心故居在乌镇东栅财神湾。1927年,那时的木心,还叫孙璞,在这里诞生。

  2006年,木心从纽约,回到他在乌镇的家——晚晴小筑。

  晚晴小筑是个庭院式建筑,叩开嵌在白墙黑瓦下的木门,里面草木繁盛。

  2011年12月,木心去世,留下轩窗外庭树寂寂。如今,晚晴小筑朝南三间空屋,布置成了“木心故居纪念馆”。

  纪念馆的正门,就在东栅老街上,是个并不怎么打眼的小木门。

  《乌镇上海1927—1949》,这是生平馆的第一部分。墙上挂着的是木心在乌镇的童年照,以及在上海的青年照;玻璃柜里,展出的却是木心童年时看的图书。

  “旧时一般有知识的家庭,家中东一堆西一叠这类评话本,实在是中国民间的教科书。我家的男佣人讲得眉飞色舞,不识字的老实人听得久了,记住了,也讲得凿凿有据……这间屋里讲薛仁贵大战盖苏文,那间房里在讲杨宗保临阵私配穆桂英……我小时候很喜欢翻这类书,觉得滑稽,以此反证自己的历史知识。”

  这段从木心著作里摘出来的话语,是这部分的文字说明。

  生平馆由历史照片构成,《乌镇上海1927—1949》之外,还有《上海岁月1949—1982》、《纽约岁月1982—2006》、《晚清小筑2006—2011》。其中,九成照片为首次展出。

木心,回来了

木心,回来了

  跨过一个绿意盎然的小天井,是绘画馆。

  绘画馆展示水粉、水彩、石版画及书法近三十件,是木心画作在中国的首次展示。

  实际上,木心遗留的画作,有近三百件。

  “因空间有限,纪念馆展示仅木心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因江南潮湿,纸本与摄影展品均为高仿真制品,所有画作、文稿真迹,明年将移入西栅木心美术馆,永久陈列。”

木心,回来了

  再跨过一个水声淙淙的小天井,是文学馆。

  文学馆里有大量世界文学著作的民国版真迹、数十件木心手稿、乐谱,以及先生用过的写字台、礼帽、皮鞋、手杖等遗物,也是首次公开展出。

  最吸引人的还是首次公开的、20年前木心在纽约讲世界文学史的影像《最后一课》。在这段视频里,他坐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嘻嘻哈哈:“人类文学最可爱的阶段,是他的童年期和少年期。以中国诗为例,《诗经》三百首,其中至少三十多首是中国最好的诗。到了屈原、陶潜,仔细去看,已经有概念。屈原么香草美人,陶潜老是酒啊酒。《诗经》三百篇,完全是童贞的。”

木心,回来了

木心,回来了

  把先生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

  木心,又回来了

  “我们晚上会把门关起来,谁都不让进,也许会想到哪里有漏洞。”这是前天晚上近七点,陈丹青在纪念馆里,终于拿着一条板凳坐下小憩时,对着记者说的。

  陈丹青说的“我们”,有曾经陪护木心的小代,有从英国回来自愿帮忙的90后小姑娘,有宁可降工资也要来这工作的西栅宾馆的服务员,全程加入纪念馆团队的当地昭明书院的负责人……

  “我们日日夜夜忙碌,是为了继续和木心一起玩,不跟他分开。”说这话的时候,陈丹青咧嘴,大笑。

  他说,这是个开心的日子,下着雨,可是大家都来了。“我很高兴,换了一双新皮鞋,昨天晚上特意刮了胡子。”

  他高兴是因为,“读者会说‘我终于看到木心先生的家和他的东西了’”,也是因为,“把先生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布置着,展示着,似乎觉得,木心,又回来了。”

  “我的童年,祖辈苍劲的咳嗽声”——在生平馆里,木心的智慧之语被安放在他的人像图四周,像一道道的光芒,射开。

  “健美情侣\烛光晚餐\情侣为主 老丑夫妻\烛光晚餐\烛光为主”,这是1993年11月24日,木心《两种烛光晚餐》的手稿。

  “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它时:醒了。”这是绘画馆里,木心的文字。

  “先生回到乌镇之后,有一群孩子围着他。当时我们是三十上下,他是六十出头。等到他快要八十岁的时候,又有孩子缠着他,敲深院的门,递一个条子进去希望见老先生。”陈丹青说,看了《最后一课》的视频,就知道这个老头子真的很可爱,所以,下一代孩子又被老先生吸引。

木心,回来了

木心,回来了

  乌镇东栅一条街,从此改变了。

  “大家看到游客举着旗子喊着喇叭涌进来,跑到财神湾遇到的第一栋大民宅就是木心故居纪念馆,然后走到底就是咱们的茅盾纪念馆。”在昨天的开馆致辞里,陈丹青连用两个“天晓得”,“天晓得70多年前,少年木心在茅盾书屋饱读茅盾藏书,70多年后,许多青年少年在读木心写的书,真是天晓得。”

  乌镇的水榭廊桥,白墙灰瓦间,那位先生,似乎仍在阳光下漫步,他戴着那顶礼帽,偶尔抬一下长而丰厚的下巴,望向未来的漫长时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