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2014-05-29 09:47:42 李黎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利维坦按: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对城市中的水塔特别感兴趣,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对那种特能反映氛围的建筑物很留意,当时还拍摄了一些照片,可惜都找不到了。

  贝歇夫妇的这些摄影作品,无疑满足了我个人对于工业建筑的视觉期待,正如希拉·贝歇所说,“这种摄影方式非常珍贵,人们可以使用它来精确地重现对象。而当人们以这种方式如此直接地表现对象,而不加任何阐释时,就会有一种神奇的效果。”

  在中国,有多少人对童年的印象会凝固在冶炼高炉、矿井、水塔等等工业设施的旧日幻影里?在工厂和工业区周边长大的孩子一定不会忘却,那些工整,几何感的建筑曾经构成了他们的记忆场景。如同德国摄影家贝歇夫妇,宽广而富有几何美学的工业区已然是童年最直观的意象。我们这个时代的形式是技术的形式吗?在2012年4月底首次访问中国的德国摄影大师希拉·贝歇的眼中,我们这个时代就体现于工业建筑和技术装置上——“正如中世纪思想显露于哥特式教堂中一样”。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贝歇夫妇

  记录日渐消失的工业建筑

  在战争中遭到损毁的蒸汽发动机零件和车头,在明亮的光线下被摄影作品得以展现出部件最细腻的形态。希拉·贝歇依然还记得当年她被允许从事这一拍摄工作时的骄傲和激动。“由此,我第一次产生了以黑白底片拍摄钢铁材料的念头。许久之后,我最终来到了鲁尔工业区,各位可能知道那些城市:埃森、波鸿、多特蒙德。当时,这一地区生机勃勃,是真正的重工业区,我一来到鲁尔区就兴奋地想:“上帝啊,这太疯狂了,我应该怎么拍摄这些东西!”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在4月底(利维坦注:指2012年)这几天希拉·贝歇与中国摄影界交流里,她分享着个人的艺术理念和经验:“我们所做的,归根到底是讲述历史,我们展示事物,让它们讲述自己的历史。”贝歇夫妇按照功能、建造时期、地区特征和不同的建筑材料将这些建筑相互区分,力图展现建筑在形式审美上的差异,使得当时一度被忽视的工业建筑在风格上的多样性清晰可见。

  希拉·贝歇和丈夫伯恩·贝歇当年拍摄和记录日渐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他们意识到有义务将它们以摄影的方式加以留存。当年,希拉·贝歇也意识到她和丈夫的工作在当时是一个悖论:“摄影世界当时并不接受我们,认为我们从事的并非一项艺术工作。我们当时所倾心的是19世纪的直接摄影。我们想,人们不能就这样把它弃之不理,然后彻底遗忘。这种摄影方式非常珍贵,人们可以使用它来精确地重现对象。而当人们以这种方式如此直接地表现对象,而不加任何阐释时,就会有一种神奇的效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他们的摄影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会中,在艺术批评界,其作品不仅成为有关形式美学讨论和分析的对象,亦成为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纪实摄影建立了一种新的传统,如今也被认为是发起者和铺路人。德国摄影评论家、贝歇研究专家苏珊·朗格博士在《贝歇夫妇生平与作品导论》一书导言中这样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建筑并未被认为具有文化或艺术价值,而贝歇夫妇这些年来对于工业建筑形式的关注,已决定性地影响了人们的看法,工业建筑逐渐被接纳为社会文化遗产。贝歇夫妇作品的特殊意义正在于此。”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拍摄花朵相当无聊”

  希拉·贝歇说,摄影家需要有一个一个主题,这非常重要:“有了主题,人们就像生物学家,可以研究特定的动物,或对某些植物加以分类。于是,我们选择了重工业这个主题,因为我们意识到没有人曾处理过这个主题。重工业从未以图像的形式存在过,而即使人们长时间地研究这个主题,也决不会感到无聊。工业建筑的形式并非来自建筑师,而是从功能和必要性中应运而生。没有以为建筑设计师能创造出这样一种对象,它完完全全来自功能,没有任何一丝用于装饰的部分。这让我们很感兴趣。因为如果人们拍摄那些本来就作为‘美’而出现的对象,就会很无趣。所以拍摄花朵就相当无聊,因为这不过是重复人们已经有了的东西。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将我们的主题归类分组,就得到了不同的组以及不同的现象。他们从未消失,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存在一种特定的类型,对于高炉、提升吊塔或水塔具有典型意义。这些典型就是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标准和形象。我们仔细地观察并拍摄了它们,将照片像一部百科全书或辞典一样组合在一起。这一切我们已做了50年。现在我逐渐开始不再继续,但不是完全停止。现在我更关心年轻人,例如中国的年轻摄影家都在做些什么。”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贝歇夫妇眼中的无名雕塑

  只在阴天拍摄

  贝歇夫妇的创作都习惯用大画幅,长焦,而且经常在阴天拍摄。希拉·贝歇说:“这是摄影的内在逻辑要求。假设太阳光从那儿找过来,您就没有办法拍摄照片,因为阳光会在物体上留下大块阴影。而若是在柔和的光线下,所有细节能够清楚地被分辨出来。如果是个球,它就是个球,而不是半月型。也就是说,若在太阳直射下拍摄,物体内部就会呈现黑色的阴影,这是我们偏爱柔和的光线的主要原因。当然,如果拍摄对象是球体,倒也需要一些阳光,这样就能拍出层次感,而不会让人误以为是扁平的。但不能有直射的强光。”“肯定还会有人提到,为什么我拍照片总是黑白的而非彩色的?今天看来,就好像照片一直都有颜色似的。但直到二三十年前,才开始有最初的色彩技术。我们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拍摄的,当时的彩色技术既不完美,又很贵,个人根本无力承担。后来,尽管条件允许了,我们仍旧保持进行黑白摄影,因为大多数的拍摄对象并不是彩色的。我们拍摄的对象是结构。如果要表现的是结构,色彩就会产生阻碍。我认为中国摄影师曾力的作品非常不错。他也拍摄工业建筑,但是使用彩色拍摄的。有意思的是,他拍摄中运用了很柔和的光。但他和我们一样,也从来不在太阳光下拍摄。”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