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昆明摄影掌门人记录滇池60载

2014-05-29 11:14:00 未知

昆明摄影掌门人记录滇池60载

杨长福

昆明摄影掌门人记录滇池60载

杨长福最得意的作品——《滇池归帆》

  云南“江河卫士”展示

  “曾经,海埂就是我们最常去,也是最爱去的地方,一到夏天,只要有空我们都泡在水里。”85岁的杨长福回忆说,他年轻的时候,滇池水很清,航运很发达,昆明人吃的粮食都从昆阳由水路运来,而昆明的物资也从此输出,滇池堪称生命线。从他照片的记录中,仍然可以看到航运船只,滇池边嬉戏的人们……用镜头记录滇池60余载的杨老,有个愿望,就是希望滇池还能恢复到他们那个年代的样子:夏天,昆明人都往滇池边赶,或游泳,或戏水,享受着母亲湖滇池带给大家的欢乐。

  最著名作品:《滇池归帆》

  杨长福,1929年出生,玉溪人,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任昆明摄影家协会主席一职27年,被业界誉为“昆明摄影界掌门人”。在半个多世纪的摄影生涯中,他走过了云南129个县市中的123个,拍下了近20万幅照片。他的视角温柔而敏感,凝视着滇池的过往。

  杨长福,15岁时随着同乡一道来昆闯荡,并成为一名相馆的学徒。他说拍摄滇池已有60多年,但何年拍滇池第一幅照片已记不得了,只记得于1956年拍摄下自己最着名的滇池作品——《滇池归帆》,如今85岁的杨长福已记不清究竟拍了多少张滇池照片了,但几万张是怎么也少不了的。

  据杨长福回忆,多次获奖的《滇池归帆》并不是自己的第一幅关于滇池的照片。在此之前他也拍过滇池,只是没有保存下作品,所以他也忘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拍摄滇池的。他只记得,自己刚当学徒没有多久,就来到滇池边上,第一次感受到滇池带来微风拂面。看着不少人在滇池边上嬉戏,他有了想记录下来的冲动。

  最难忘的事:围海造田

  “难忘第一次见到的滇池,它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作为滇池题材的最着名拍摄者,他在过去的60余载间,不间断地拍摄了近万张以滇池为主题的照片,串联来看,便是一组滇池变迁的历史镜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滇池水质还属3类水;90年代,水质逐渐恶化,外海成了5类水,草海更下降到劣5类。”杨长福说,最让他难忘的事是1969年的围海造田,这之后滇池岸边就工厂林立,大大小小的烟囱,公路的修建在方便交通的同时,却也客观上隔断了湿地与滇池的联系。这一切,均被杨长福的镜头记录下来,滇池从帆影碧空,变成了2000年绿藻频发的墨绿色湖水。

  杨长福回忆,以前老昆明人一到周末就会到大观河篆塘码头,或是到大观公园码头坐船到海埂玩耍。但随后这几条入滇河道的码头也被疯长的水葫芦占领,不能再行船。而此时,杨长福开始启用彩色胶片拍摄,新技术对色彩的捕捉能力远胜于前,对污染的记录尤为触目惊心。浑浊湖水中,一朵朵紫蓝色的花儿漂浮着,它就是水葫芦开出的花——凤眼莲。拍摄于1996年的一组照片,记录了当时水葫芦堵塞河道的一幕。

  最大心愿:拍到生命尽头

  “作为一个摄影师,就是要用镜头记录一切,用真实说话,只希望能为后人多提供一些历史资料。”杨长福说,2006年已经77岁的他,学会了用数码相机。他说,自己年龄大了,已经背不动专业镜头了,所以改用小卡片机,但同样能记录真实,最方便的是无论走到哪儿拿出就拍,非常方便。如今就算乘坐公交车时,只要路过滇池边,他都会拿出相机记录滇池的点滴。有时还会专门乘坐公交,沿着环湖路到滇池边采风,有空就去拍湿地、拍河道。

  杨长福说,这几十年来,他看着滇池由清澈被污染演变成墨绿色,又从墨绿色治理后变成渐清的湖水,心中高兴不已。所以就算如今85岁高龄,他仍然在记录着滇池风貌,目前他还在拍摄35条入滇河道和所有的湿地公园,要为滇池留下历史资料。

  “我要拍到生命的尽头。”杨长福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只要他还能动,对滇池的记录就不会停止。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