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万奇:当紫檀家具遭遇人体力学
2014-05-29 19:06:11 未知
莆田俞氏家族,600多年前已凭木刻雕版印刷名扬日本。作为第18代木雕传人,俞万奇凭手艺创业,闯荡红木家具市场20余载,从出口日本到转销内地,立足深圳。他将紫檀、黄花梨等木雕融入现代家具,打通艺术与商业的界限——
16岁获奖 20年苦练
烈日当空,福建莆田的泥巴地被烤得火辣辣的。一位50岁出头的工匠穿着白色背心,用斧头反复劈砍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粗木头,之后停下来细细雕刻,渐渐地,一尊佛像栩栩如生起来……
父亲做木雕的一幕,深深印在当年仅6岁的小俞万奇脑海中。从小他就是父亲的粉丝,喜欢整天黏着父亲。他小时候,父亲常给寺院做各种泥雕、木雕,他就从旁递工具、打下手。那时,捏泥人、玩泥雕是他的最爱。
13岁时,父亲开始传授他雕工技艺。普通人练基本功——磨刀,少说学3年,他靠多年的耳濡目染一下子就学会了。但父亲不但不夸奖,反而更严厉,给雕塑搭骨架这类粗重活、捏头发丝一样细的衣边或眉毛这类精活儿,统统交给他,让他吃尽苦头。他说,后来才明白,其实这是磨砺,在大反差和对比度中练好雕工基本功。
俞万奇还曾师从木雕名师闵国霖,学艺三载,尽得真传。16岁时,俞万奇获得了福建工艺美术大赛优秀奖,他说,以前能入围这个大赛的都是当地的大师级人物。
他摊开手给晶报记者看,双手各种疤痕,都是他20多年来做木雕创作留下的印记。最严重的是小拇指上一道深深的凹痕,那是斧头砍下瞬间木头弹起来后,他来不及躲避,被刀锋划到的。当时医疗条件差,仅做了简单包扎,由于神经受损,手指失感了半年。
白菜价紫檀 一买半吨
武林高手学会了18般武艺,总想闯荡江湖。俞万奇说,他19岁时向父亲提出要自立门户。父亲表示支持,却不给创业基金,只是扔给他几块木头,要他靠手艺创业。
“初创时期很苦,吃饭都成问题,吃了晚饭第二天的早饭都没着落。”俞万奇说。创业那一个多月,他日夜加班,潜心创作出自己最擅长的寿星公。
他特别“得意”的是,当时卖手工艺品得“保密”,谨防同行抄袭设计,看货卖作品还得提前打电话。于是他“隐居”山野,住在很隐秘的地方,只有一条田间小路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当时有旅游部门的朋友介绍了一个台湾客人,因为通讯不便,1公里外才有公用电话,接线员会通知对方半小时后再打过来,趁这段时间通知他去接电话。就这样,在那个年代,他的第一个作品很顺利地以200元高价卖出。
单打独斗半年后,俞万奇收了两个徒弟,通过朋友、熟人等人脉找到供货商、海外客户等,利用3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自己的木雕大部分出口,远销日本等地。
俞万奇喜欢交朋友,与人相处时必问:“你从哪里来”、“那边生意怎么样”?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俞万奇就靠这种方式搜集“大数据”,洞悉市场走向。1997年至1998年间,俞万奇发现日本等地的木雕工艺品销量开始下降,而中国国内市场复兴,越来越多国人有能力消费手工艺品,于是他果断地开了家红木家具工厂。
当时的木雕市场原材料比较便宜,海南黄花梨每斤才5元,小叶紫檀每斤6.5元,他一入手就是半吨以上。俞万奇及时调整产销路线,将出口转内销,这步棋走得快狠准。
借鉴艺术展、人体力学
2008年金融危机对红木家具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价格一落千丈,俞万奇也未能幸免。他说,“2008年亏得都喘不过气来,在朋友帮助下才周转过来。”2012年,他将业务从福建、广州拓展到深圳,期待在这个包容性、国际化的年轻城市开拓新天地。
俞万奇以木雕创业20多年来,历经商海浮沉,深悟“舍得”二字。他说市场波动无常,有天大难事,一觉起来就忘;经商如开车,先将道路拓宽整平,再踩油门向前冲。
俞万奇深知创新的竞争力。如今他经常研究国际大牌服装,将服装的颜色搭配应用到家具设计领域;他常走进大自然,去看艺术展寻找灵感;他还爱听不同行业的讲座,感受跨界思维的冲击力。
在俞万奇的紫檀专卖店专设的茶室里,就放着一把跨界设计的小叶紫檀“养生椅”。
这把叉字形、结合木雕工艺的椅子,在传统木雕工艺与现代的人体力学理念中碰撞出新火花——椅面保持了原木质感和形状,从视觉上给人返璞归真的感受;椅子打磨得如婴儿肌肤般温润,符合人体功能学;不同于普通红木家具的厚重严肃,它带给人温馨、清爽、轻松的体验。
红木家具设计如果一味仿古,就会失去生命力,我希望以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创新出个性化风格。”
——中国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俞万奇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