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廊行业人力资源现状观察之二:转身还是坚守,画廊人去哪儿?

2014-05-30 09:19:41 周雪松

  【编者按】自今年春节以来到现在,北京多数画廊出现了人事变动,招聘信息层出不穷。画廊主用工荒成了这一季热闹的艺术现场背后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些光鲜亮丽画廊姑娘小伙子们,都去哪儿了?踌躇满志者有的另谋高就,有的自起炉灶,也有人放下梦想投奔现实。当苦苦煎熬的画廊市场终于初见起色之时,人员流动带来的 “用工荒”让依然在坚持的画廊人们更加忙碌了。

  然而在和中国的快节奏相反的法国巴黎,一位资深画廊界的老前辈则认为:“尤其在当代艺术画廊,一个人好比在茫茫的大海中划船,必须要努力划到15年,15年之后看见彼岸,你就是个宝了。”

  把握现在还是坚持未来,中国画廊人要去哪儿呢?

  画廊人去哪儿了?

  他们大多是正值年少的俊男美女——即使有的过了三张还是看上去很年轻;他们大多是艺术院校毕业,怀揣着艺术的理想——哪怕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只是曾经;他们工作在漂亮的白盒子里,常常身兼数职——时而优雅地觥筹交错,时而和民工一样通宵做苦力;他们大多拿着和自己的资质和付出看起来不太匹配的薪水——即使是海归,硕士,没有经验者来到画廊还是要从头做起。他们是被戏称为“艺术民工”的分子之一——画廊从业者。

  春季是这些俊男美女们脸孔频繁变幻的季节。在这个展览热季之中,常常在画廊转展览的朋友会发现,原来好不容易记熟的一张脸,在原来的画廊里消失不见了。在北京的画廊圈,通常一个人在一家画廊坚持待上3年以上,就可以称得上是老员工了。

  微信微博里漫天的招聘广告,吹得好多画廊人动了心。今年春季,北京画廊圈70%以上的画廊遭遇了人员流失。来自拍卖行、艺术公司伸出的高薪橄榄枝,以及美术馆伸出的“学术”橄榄枝的召唤下,不满现状的画廊人相继离开。还有的人发现自己原来没那么爱艺术,干脆离开了艺术圈,近一点的去到了时尚界、品牌界、公关界等,少数远一点的就遍布各行各业了。还有有志者结束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开始筹备自己的艺术空间、媒体平台、公关公司,甚至是餐饮店、服装店…… 

    为什么要离开?

  选择离开的人,常常要应对很多人的那句“为什么离开”。有人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兴致勃勃地宣讲自己的新方向、新梦想,也有人含着对过去的失望不得不选择离开。

  例数画廊人离开的原因,画廊机构的发展进入瓶颈是其中之一。在经济和政策环境不利的多方面影响下,画廊业普遍经营困难,是众所周知的。前期投入始终见不到回报,不仅老板会焦虑,看着一天天卖不出去的作品,员工的心也难免摇动。“不知道前途是什么” 、“看不到未来”的担心,让画廊人员选择了离职。如果此时有更成熟、优秀的画廊抛来橄榄枝,很多人会选择迅速离开。

  画廊人事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提及,却时常存在的问题。愿意来到画廊工作的,大多是热爱艺术,心智单纯的年轻人,尤其以年轻女孩居多。但恰恰是这些心思细腻敏感的文艺青年,也有着一颗容易受伤的心。情绪之下,难免作出一些不够理智的行动和决定。据说某画廊的一位姑娘,曾经在离开前向所有圈内认识的人发消息对该画廊进行批判,之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画廊工作太累,也是让众多画廊姑娘选择离开的原因。虽然很多画廊都有很长的春节假期,甚至一周左右的暑假,但平时忙碌的加班几乎可以把假期全部抵消,尤其是展览前,通宵忙展览是画廊人员必须习惯的节奏。当女性工作者的生活因为结婚、生子发生变化时,她们大多会将精力转向家庭,继而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选择离开。

  还有一些文艺青年们天生随性,离开时有时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者“只是想换种生活”。画廊重复而繁琐的工作模式的确容易让人厌倦,爱新鲜爱自由的文艺青年们,如果在画廊的工作中没法提起兴趣,就会潇洒地离开了。

  另外有一批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的人,将画廊的工作当作自己成长中积累经验和资源的重要阶段,大多在画廊中是能够独当一面的重要角色。他们离开的原因通常包括出国留学、自由创作、自主创业等。空白空间的媒体经理关依祺,几年来一边将空白空间的媒体公关等各项工作料理妥当,一边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在拿到名校Offer之后,7月即将远赴伦敦,同时她也在筹备一个线上的画廊空间; 佩斯北京的公关经理阎玉婷,2年前离开佩斯,休整一段时间之后,近期和朋友一起开始运营37.8 Art Lab空间,5月29日开幕的首展上汇集了蔡锦,陈文波,方立钧,冯梦波等重多大牌艺术家,立即吸引起了不少的关注……

  总有新血液

  随着中国艺术行业的发展,艺术和公关、媒体金融、时尚、品牌的跨界交互越多,越是有人从画廊及艺术圈去到这些领域。有趣的是,曾经有人从画廊离开去到了哪里,哪里就有人反过来跳进艺术圈,进入画廊工作。甚至进入艺术圈的原因,有时也和那些离开艺术圈的人原因一致。有人因为家人的缘故离开画廊,也有人因为家人在艺术圈而来到画廊;有人因为人际关系的缘故离开画廊,也有人因为渴望画廊工作的单纯而来到画廊……

  另一方面,近几年间,画廊越发将眼光投向大众产业中的人才,发展迅速的大众招聘网站也让画廊逐渐走出了小圈子介绍的招聘模式。随着画廊业发展的日益成熟,画廊的薪酬制度、员工福利等与其他的成熟产业越来越接轨,画廊在大众的公共平台上发布信息也越发有效了。于是,在一部分人离开画廊的同时,也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进入到艺术圈。

  一个曾经在品牌外贸公司做公关的男孩,来到一家国际性画廊任媒体公关已有两年,以往品牌公关的专业经验加上2年来在工作中学习艺术过程,让他在艺术公关的工作上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这里工作,与人的关系很简单,不那么功利。虽然工作强度和以前差不多,都很辛苦,赚得又比过去少,但我觉得这是让我更快乐、心里更轻松,同时也很充实的工作。”

  一个主修专业和家庭背景都在金融行业的女孩,放下了待遇优厚的金融业工作,自去年起进入一家画廊任媒体公关经理,“我从小对艺术就有种特别的情节,一直没有机会接触。在这里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

  还有一位画廊姑娘过去的主修专业是英语,进入画廊业已经很多年,开始只是因为离家比较近,老公又是艺术家而选择在画廊工作。随着她工作经验的提升,工作的画廊逐步升级,自己也越做越开心:“开始几年我只是把这当做一份工作而已,这两年我发现自己真的越来越喜欢艺术。”

  艺术终究是有魅力的。这份魅力,对不同的人来说含义也有所不同。对有的人来说,这魅力来自于艺术本身,还有的人,看见了艺术市场火热起来之后,艺术在他们眼中同时泛起了资本的光芒。更有人在离开画廊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从艺术之外的其他工作中获得乐趣,依然选择回来。然而不论是怎样的原因,艺术圈的新鲜血液都越来越丰富了。

  哪些画廊人在坚守

  面对几乎相同的困难和机遇,除了跳进跳出的人以外,还是有人选择在画廊里一直坚守。他们大多有较高的专业学历背景,并且从心底里热爱艺术,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一部分人因为有较好的家庭背景支撑,可以不受兴趣之外的工作所诱惑而始终留在画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选择了自己认可的画廊及老板,个人梦想与画廊的梦想实现了吻合。

  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总监王贝莉,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取得四大当代艺术与策展硕士学位,之后相继在法国著名画廊LOFT gallery以及DSL Collection基金会工作。2008年前后,在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唐人的创始人郑林。在工作的反复交集中,她发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艺术空间,2010年,在郑林的邀请下,她回国加入了唐人的团队。

  在唐人工作,让贝莉最兴奋的是,可以享受自由而充分的发挥空间,帮助艺术家完成他们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所达不到的方案。在忙碌地对艺术纯粹执着的追求中,贝莉安静地度过了4年,从未考虑过离开。“在中国我看到很多人在职业选择上每两年可能要跳一下,大多数人觉得如果工资和个人角色不发生变化就不合适。但依据我在法国的工作经验上来看,要在一个机构把工作整个做到很好的周期,需要三到四年。在法国,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简历上没有一个三年以上稳定的工作经验的话,是让人觉得不够有定性的。通常他们在八到十年左右才会考虑一个转换。”贝莉说。

  如果没有坚持,通晓英法两门外语,并且拥有四大艺术史硕士学位的贝莉,完全可以在其他偏商业的机构里工作。但在贝莉看来,短期的薪酬水平并不那么重要。早在法国工作时,当她看见周围人的工作很长时间没有什么结果而感觉迷茫的时候,一位巴黎画廊界的老前辈对她说:“尤其在当代艺术画廊,一个人就好比在茫茫的大海中划船,必须要努力划到15年,15年之后看见彼岸,你就是个宝了。”分享完这个秘密,贝莉笑着说:“我已经入行10年了,应该快划到了。”

  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区的画廊总监王一妃,则是另一类的实践派。王一妃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但从大学起便学习英语和法语,2008年从天津美院美术史系毕业。先做了短暂的媒体工作之后,就在林大艺术中心工作直到现在。虽然看起来还像个孩子,实际上她已经在画廊中摸爬滚打有7年的时间。聪明,好学又勤奋的她,从进入林大开始,将画廊从媒体、市场、策展到管理的工作全部轮流做过一遍,对不同部分的工作都给予了没有偏颇的认真和投入。为了应付每一次新的挑战,她都会自己在工作外找时间恶补相关的书籍,并向各路前辈讨教。如此,她受到了老板Linda充分的信任,升职的速度堪比杜拉拉。每一次升职,都是在她还未料想的时候就发生了。

  7年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拼命三娘”一般的王一妃,工作的信心也曾有过起起落落落,甚至也在2012年向Linda提出了辞职。宽容的Linda给她三个月的假期让她认真考虑。假期里,当她独自在云南旅行的时候,回想7年的时间,她舍不得Linda对她的信任,也不愿意放下刚刚触摸到的画廊运作中最核心的部分。3个月后,她决定回来。“我只想继续在这里做好我自己。”她在心里这样说。之后没有多久,Linda就将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区的画廊管理全权交给了一妃。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在画廊只要坚持得久就可以一路升职。也有一些人,只是一直认真地在画廊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并且享受在工作中单纯的快乐。画廊人的苦与乐,只有行在其中的人才真正知道。想要或已经投入到其中的人,准备好“划船”十五年了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心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