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景观摄影在中国是否已经泛滥?

2014-06-03 18:41:47 未知

唐晶、毛卫东对谈摄影教育

  编者按:2013年4月30日雅昌艺术网《对影成三人》请到了三影堂艺术总监毛卫东,和旅居德国多年的摄影艺术家唐晶在三影堂艺术中心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摄影教育和摄影类型学的讨论。唐晶的《德国摄影大师的访谈》是他现在在做的两部很重要的书。所以我们今天主要围绕着摄影教育和类型学来去展开讨论。

  唐晶,旅居德国多年,于卡塞尔艺术学院研习摄影,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设计系摄影专业客座讲师。自2001年起,在《中国摄影》杂志以双月刊专栏的形式撰写《德国当代摄影大师专谈》,至今已发表7篇。

  毛卫东,三影堂艺术总监,近年来一直是关注于摄影出版物翻译,西方典摄影著作翻译,现在也开始做一些摄影类的书的策划。

  景观摄影在中国是否已经泛滥?

  蔡萌:另外我想问一下您觉得中国的景观摄影有没有泛滥?

  唐晶:我觉得不够。

  蔡萌:什么时候叫够?

  唐晶:很难说什么时候叫够。

  蔡萌:这样一个度。这种方式怎样能够被记录,现实这么荒诞,这么超现实,怎样记录充分。

  唐晶:现实本身改变就没有办法,类型学从桑德开始,桑德的类型学开始。我最近做了一些讲座涉及到德国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不同的摄影师都在那儿,都用不同的类型学,不可能说这个题材就够。我甚至举了两个摄影师的例子他们的作品非常接近,同样的工作方式一个是六十年代拍的,一个是八十年代拍的,这其中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很难说是够还是不够,除非是大家全部从形式上一模一样地去做同一个,每一个摄影师都只是模仿一种形式,那么这才是一个问题,那艺术就没有创造力了才是一个问题,这个门类的摄影,任何一个门类的摄影都可能不够,因为再过二十年的摄影师,不可能说过二十年以后让这些摄影师不要拍景观,那是不可能的,即使现在互联网时代或者是多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有各种各样的突破,这种突破到了二十年以后他自身也成为一种类型,是突破了一种类型,除非是这个景观或者是这个类型本身有社会意义,到一定程度上满腔称够这个词。

  蔡萌:你觉得景观摄影这种提法或者是问题,像做题一样的这种倾向你觉得这个倾向是有问题的吗?

  唐晶:去年我也看到一些国内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做的景观类型的摄影,我了解到他们的创作方式,老师说你去拍这个题材,去哪儿拍,用什么方式拍,照着书上谁的构图去拍,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我能作为创作提出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教学的问题,我对象了命题作文。我们对这一类型的作品缺乏梳理和缺乏一定的判断。

  蔡萌:其实唐晶在德国这八年的学习,结合了他自身的中国背景,在中国进行大量的拍摄,我始终觉得他应该是有一种有别于中国本土土生土长的来自于当代艺术领域还是传统纪实领域的这些摄影家也好的那种观看方式或者是对景观摄影的一种理解方式。所以我觉得景观摄影还是一个像他讲的那样远远没有泛滥,还是一个可以持续去拍的,更重要的在于你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你的观看方式,这个可能是更重要的。

  唐晶:景观摄影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我觉得需要一些学术上的梳理和一些重要的展览,把学术上的成果确定下来,在确定的过程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下一步是否现在到了一点应该停停或者怎么样。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