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第275期】中国美术馆:“爻——王雷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2014-06-04 07:16:24 郭永涛

  

王雷

  2014年5月31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中国雕塑学会沙龙、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策展人吴洪亮策划的“爻——王雷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艺术家王雷的6件以报纸为媒材的大型装置作品。

  “爻”字的起源很多,有种说法是结绳,可视为人类最古老的记事方法。在《易•系辞下》中说:“道有变动,故曰爻”。因此,“爻”也是中国人了解世界、把握命运的一种途径。本次展览的主题选用“爻”这个字,既是对年轻艺术家王雷创作方式的状态描述,也是对中国文化之深奥的致敬。

  王雷以编织的方式进行创作,其基本面貌生成于2007年。从最早使用卫生纸捻成线编织与自己生活相关的衣服、帽子到逐步关注人类文化的复杂性,将整本辞海从有字书编成无字书。回头看,王雷在用时间编织时间,用记忆编织记忆,从细腻的繁复中思考什么是深刻,什么是平静里的触目惊心。

  从2013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王雷订阅了数种报纸,以其个人化的编织语言对报纸中记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从解构到重构的转换。此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仅展出6件作品,应和着占卜中“六爻”的方式,当然这不过是某种借用。其重点是王雷以编织这一行为表述了对刚刚化为历史的现实解读,乃至勾连出对未来的猜想。

  本期导览嘉宾:策展人吴洪亮

  

王雷

  吴洪亮:“爻——王雷2013年1月1号至2013年12月31日”,听上去说有点拗口的展览,其实是有非常多的寓意的。首先爻这个字在中国的传统中有结绳纪事的意思,其实是对于历史的一个记载,而王雷这样一个年轻艺术家在这次展览用的是报纸这样的媒材,比如说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他用了整整2013年一年的报纸来做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多重因素的组合,而这个报纸其实也是对于过往的一个事物记述,所以我们也借用了中国传统中的“爻”,记事的概念渗入到这个展览里头。当然,“爻”在后来的演变中其实跟中国的易经有关。中国有六爻之说,简单地说是跟算命有点儿关系,或者说对于世界发展的一个方向的预测。所以王雷对于过往新闻的报纸这样一个媒介的再创造,我想他蕴含着也有对于未来的期望,所以用一个最传统的字形来呈现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想法,这是第一个思考。

  第二个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中国的文字其实有很多是象形的,爻这个字恰恰就是两个X字,其实就是一个编织。而王雷的展览中,编织是他的一个主题,他把报纸捻成线,然后再重新去编织,而在这样一个编织的过程中,他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观念的形象化,我想更多的也有对于时间、宇宙,对于把如何把一个二维、三维和四维进行链接的一个想法,所以王雷其实是一个很有自己独特视角的艺术家。

  

王雷

  王雷作品《人民日报》一

  这次展览的展厅我们恰恰也利用了“爻”这样一个字的字形来布置,此次展览只展出了六件作品。因为有六爻之说,所以我们就展出了六件作品,利用这个空间我们把展厅分割成了六块,每一个板块是一件作品。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一件是整个展览中的第一件,是用2013年1月1号到12月31号的《人民日报》做成的,把它编成线做成了一个球,其实这样一个简单的形体是对于这一年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艺术家的再阐释,把一个有形的,可以叙事的新闻变成了一个无形的,或者说简单形式的,可被塑造和思考的一个形式化语言。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实验的艺术体系里头给我们提供的思考其实是多方位的,这样的一个展览其实是大家看到也许有点儿奇怪,有点儿能看懂,因为他把报纸中的照片全都呈现出来了,这里头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世界是由人组成的,把剩下的部分又凝聚在简单的球体当中,地球是圆的,世界其实也是圆的。在这样的一个体系里我们可以是多触角的,甚至在前天有一个朋友来看这个展览的时候,他会说这是不是跟环保有关系?是不是跟自然的运转有关系?我想这都是有可能的,好的艺术作品能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或者说引发的思考是不同的,而王雷的装置作品以报纸为一个基础的媒介来生成新的作品,我想应该说是有他自己的思考,但是这个思考是开放性的,所以大家来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很放松的,很安静地以自己的方式来阐释这些作品。

  

王雷

  王雷作品《无中生有》

  大家现在看到其实是十二个袋子,就是用每个月的报纸编一个袋子。王雷把这十二个袋子叫《无中生有》。袋子是有很多种寓意的,我们既可以说它是一个智慧的锦囊,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装钱的钱袋子,甚至是一个麻袋,这样的一个多重性又很简单地可以娇柔的图像,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生发的状态,而他做的这些袋子的堆放本身其实带有他的一种简单的形式感的理解。有的专家说看到这件作品其实很容易产生的就是“形式即内容”的这样一个思考,当然对于一个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的人来说好像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老话题的再思考、再创作、再深入,也许是王雷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在年轻的阶段,在80后艺术家里头,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本身既是对一种理论的致敬,也是对于自我挖掘和可能性的一个再造。

  这些袋子是空的,里面装了另外一些报纸和材料,为了撑出来的现在这种形状。我记得去年在三亚艺术季,王雷展出的作品中也有些袋子是挂在天上的,会有一种举重若轻的状态,也给我们对于报纸这样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媒介,是重是轻?是提供我们信息还是提供我们重量不同的一种通感状态的呈现,也还是很有意思的。

  

王雷

  王雷作品《人民日报》二

  这件作品其实我不需要解释,看上去好像是一个长长的围巾,或者是一个长卷。我想说王雷的整个创造其实是把一本有字书变成了无字书,或者说把有字的报纸变成了一个无字的长卷。这个转化的过程本身是有寓味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展厅里我们把这样长的一个长卷打开来,其实是让大家进入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可能是无目的的或者说你很难有一个终极的解答,但是当你看到这一年的报纸就变成这样的一个长长的卷子,袋子的时候,我们会发出一种莫名的感叹。而且王雷很用心,他在这个上面都放了每一天的标志,就是每天的报纸其实是不一样厚的,你会看到每一天它的技术变成了一个无法去认知的故事,一年对于世界来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事情又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形,这个本身是有意思的。

  

王雷

  王雷作品《 北京北京》

  这件作品有一个特别简单和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叫《北京北京》。王雷跟我说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汪峰的歌曲,而他用的材料就是北京晚报。大家知道北京这几年最被提及的话题是雾霾,是空气污染的问题,所以说王雷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北漂艺术家,可能有更直接的感受。所以他最简单的表述,用每一天的报纸编了一个口罩,像波浪一样的悬挂在展厅里。我想这个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应该说他的寓意很容易理解,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用他的创作方式和观者进行沟通,我想大家可能会会心一笑,也可能会陷入一种沉沉的思考。但是这件作品本身,我想它是有一种气场的,这个气场,我想在中国美术馆里可能又别有意味。

  

王雷

  王雷作品《月月花开》

  这件作品叫《月月花开》。王雷是河南人,洛阳是一个花城,我们有去洛阳看牡丹,洛阳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城市。王雷选择了洛阳的一个大众类的消费类报纸、娱乐性的报纸或者叫都市性报纸来做这样一个作品,最后做成了12个被单。这12个被单的悬挂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儿时的记忆,包括我自己看到王雷的作品的时候都有一种特亲切的感觉。因为像我小时候家里还是住过平房的,记忆中就是夏天尤其是阳光灿烂的时候,要拿出来晒晒被子,一排一排的被单,孩子在里面穿梭的时候是一种非常浪漫的感觉。王雷是个很接地气的艺术家,很单纯的人,他就把这种儿童的记忆与洛阳这样的一个都市进行连接,每一个上面的花纹都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这样的花纹和洛阳这个城市,以及他自己的生活之间是某种联系的。这是一个单纯的作品,也许观者可能会把它复杂化,但我希望大家还是把它单纯化理解,有开心的状态就好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郭永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