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人物】那危:”被挤压“下的实验者与反叛者

2014-06-05 23:29:29 罗书银

艺术家:那危

  导言:都说那危是少年成名,他1982 生于辽宁,2006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学士学位,2009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硕士学位。一路走来顺风顺水。然而从最开始,他就注定了要成为艺术家,因为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使他内心充满了某种反叛与质疑意识。所以在大学学习新古典主义的他,从最初的作品面貌一直到现在,都具有一种反叛的精神。正如那危所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所以从最初的蓝白条系列绘画,到传统、极简主义结合的绘画,到“地毯”系列,那危的作品面貌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在他看来,给自己某种预设,设定某种符号和框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然而,即使一直在变,他的作品却依旧是延续的。比如他的作品的“挤压”方式,即破坏了平面绘画的空间,也打破了绘画的时间观念,“挤压”本身成为了那危创作的观念;在反叛意识下不断地挑战绘画的各种可能性也成为那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以在他的绘画中,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可能组合成可能。正因为这些,使他少年成名成为可能,也使得他的作品收藏遍布世界各地。

  在接受我们采访的当天,他准备出发去摩纳哥,受摩纳哥王子邀请参加一场活动的晚宴,因为去年他参加了在摩纳哥海洋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与鲨鱼”展。而在前段时间,他的最新个展《被·挤压》于香港艺术创库画廊举办,展出了其近几年的探索:“地毯”系列。采访从此次展览出发,那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他的创作图:

那危”地毯“系列作品

那危”地毯“系列作品

那危”地毯“系列作品

  时隔两年的最新个展《被·挤压》 呈现“地毯”系列

  《被·挤压》是2012年那危今日美术馆个展《观与辞》之后最新的一次个展,是其近2年来最新探索的呈现。总共12幅作品,通过“挤压”颜料的方式来拼接成少数民族地毯的图像。

  其实“挤压”是方式在很早之前就能在那危的作品中看到引子,只不过这一次那危单独将这种语言拿了出来,他说,我想做的更加极端一点。

  如果说这批“地毯”系列最初的成形,应该可以追溯到那危在10年左右做的两件“出入平安”及“欢迎光临”的红色脚踩垫开始,那两块脚垫既是以挤压颜料的方式,用及其写实的方法重新表现了我们日常中最熟悉的事物,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那危说:“最早有朋友看到我这件作品时,特别惊讶,说你现在怎么开始直接拿一个现成品就当作品了”。

  这是那危想要尝试视觉经验挪移的想法,他说:“把平时常见的被人踩踏不受重视的东西摆在展览里边或者是摆在博览会里边,成为一个含义比较深刻,价格比较昂贵的一个作品,这么一种转化;另一个存在反讽的情结,‘出入平安’是比较讨好的语言,一个吉祥话。我们身边不乏有这类人,承受着压力,被人踩踏,还要表示一种恭恭敬敬的状态。其实是想表达有一部分的文化、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尴尬的处境”。

  这种视觉经验的挪移可以说在这次“地毯”系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次的‘地毯’图案其实与‘出入平安’的理念有某些共同之处。因为这个图案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经验中,还有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他们认为是图腾或者是吉祥的图案。在这种情况下,我将这种图案用别的办法做出来,其实也呈现出来一次视觉转化,你看到的这个样子可能不是它的真实的一面,真实的可能是用颜料挤出来的,我的这个动作做下去以后来破坏对这种图腾崇拜的感觉,又是一层对他的质疑。为什么选在少数民族图案,因为它本身也是被挤压出来的,他在中原文化、主流文化挤压下成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实他们存在着一个相互融合和相互排斥的过程,历史上看就是这样。但是我借这个暗喻什么呢?经典的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我们整个中国文化的一种既融合又相互排斥的一种关系,可能我们进不到他们最主流的里边,但是我们也是非常有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东西,这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是一个消耗的过程”,那危说道。

  “因为我本身也是少数民族,我就收集本身少数民族的地毯图案,这些图案里头本来存在着各种含义可能有一种象征性、代表性,但是我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这个意义,而是为了表达这个概念”。那危进一步解释。

那危作品

那危作品

那危作品

  碎片化时代下的混合艺术创作

  那危的作品用他自己的画来说就是:“总得折腾出点儿什么”。所以他的作品从自己的角度就有许多种含义可以进行阐释。这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也是一样的。那危早期的作品以混合的视觉样式为主。因为他是鲁迅美术学院新古典画室出身,所以最早作品的样式包含了新古典主义,同时与美术史上的各种样式进行混合。

  那危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一直在想自己的身份和定位,我想做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我应该做什么?脑子里开始有这个概念的时候,又觉得这个概念被抹失掉了,我找不到一种能代表我身份的语言,原因是什么?可能我们的文化也好或者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好,已经比较开放了,已经跟国外什么差别了。所以说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不了一个你非常独到或者你的价值标准是非常牢固的一个方式,可能你的价值标准都会被怀疑。我就想现代社会给我的一个感觉是什么?我感觉是比较包容,什么都有。所以觉得作品是不是应该有多方面的资源能够表现这种纷杂的,繁复的状态,我后来就选入水墨、极简,古典、表现的所有这些我能够掌控的语言来制造画面,我想表现一种碎片式的繁复美,用混合的办法来做”。

  所以最早的“蓝白·隔离”系列,那危将新古典主义与极简主义进行了混合,之后,他又尝试了将油画与传统绘画进行混合,但这种混合并不是强硬的拼接,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推敲与打磨,所以那危的作品从来不缺失美感。

  这种碎片化的作品拼接方式与那危对当下社会特征的思考有关,他说:“我感觉我们当下的社会,人们的交流方式便是某种碎片化的方式,天天微博、微信,已经不是传统的交流方式。比如微信交流,可能这五分钟交流,下五分钟你有事要忙没有回复我,过一段时间又回复,把整个要交流的事变得碎片化,微博也是把你生活碎片化。我就思考在作品里边是不是能够表达这个事?”

那危作品

那危作品

  反叛的学生时代 寻求突破的挑战者

  那危一直以来不断地变化着作品的面貌,不断地思考作品可能具有的多种内在含义。源于他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的“为什么不可以?”精神。当然他也在不断地被质疑中,早期的混合样式就不被老师认同,用东北话说是被认为“夹生”的状态,即什么都不像,但这正是那危想要尝试的。

  那危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比较叛逆,可能老师让他这样,但他就要那样,一开始没有什么理由,所以也觉得自己很无聊,后来在图书馆看了很多的书,阅读了中西方的艺术史,慢慢地连线了。

  他谈到“比如我是学新古典主义的。画面中要有古典主义精神在里边,画面爱理性,构成要完整,要稳,不像印象派只是那个瞬间性。制作技术可能要考究一点,画面得强化素描的感觉,不注重色彩。我当时对这个没有太大的感觉,画画按照自己的喜好画,有的时候高兴画表现的,有的时候不高兴难受画点儿抽象的,什么都画。那个时候想来应该是很情绪化的。后来去图书馆来看书,慢慢了解很多东西,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看绘画是怎么回事,感觉我学的东西好像太老了,在历史上是为法国大革命服务的,那么我学新古典主义为谁服务?就有点儿不屑于学这个。因为从历史上来看这是很好的,很牛的一个时期,但是我想不出来我能做什么?”

  “后来就开始看别的,开始学别的样式,但感觉也不能以哪一个为主来做,都感觉有点儿偏颇,因为都是在历史上有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做一个自己感觉挺有趣的结合着做,老师刚开始肯定不同意,不符合工作室的要求,你上边画古典一点的人物,下面用表现主义画的很多的场景,这个不对。我后来感觉这个挺有趣,因为我比较少见这种画面,见到的可能是一些像拼贴或者是海报的设计里边,我感觉画画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做,慢慢的尝试画得越来越多,后来可能能够在画面中找到一种平衡感,能让你进入的一个方式,我认为是成立的,也做了几个展览了,慢慢地朋友,老师也觉得还可以,也成立 ”。

那危作品

  结语:就是这样,那危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中,即使现在做“地毯”系列,但这也不是他做的全部,他说:“我有各种想法,很多作品都是一起在做的,只是分阶段地呈现出来。‘地毯’的作品也是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是完成的一幅地毯的样式,但我又做破坏,这两类作品差不多是同时在做”。

  就这样,那危边走边梳理,边走边碰壁,实验出了很多的东西,虽然也经历了许多的实验失败,但这才让最后成形的作品显得更加地可贵。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