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有河:以心绘画写丹青
2014-06-11 10:34:56 黎红玲
作为一代书画大家,范曾“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画风,成就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也让我这位并不懂画的人多年前第一次从网上看到他的画时,就被画深深地吸引住了。
没有想到的是,在多年后,我有幸看到了与范曾先生有着同样画风的画——人物画同样意蕴深远,灵动飘逸,有着傲骨的精神。不同的是,在人物神情的刻画上,却有些夸张和变形,更加彰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中年学画 大器晚成
出生于河北唐山的郭有河可谓大器晚成,自幼喜欢舞墨弄彩的他,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年少时未能走上绘画的道路。在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求学受阻、北漂和婚姻破裂后,中年时的郭有河才真正与绘画结缘。35岁那年,他毅然报考了梦想已久的美术学院,同时考上浙江美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由于要照顾读初中的女儿和年迈的老母亲,1999年,他放弃了就读浙江美院的机会,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称为当时学院最后一届计划外大专班的学生,受教于王天胜、任惠中、袁武、刘大为等。
时至中年又重新踏入校园实现从小的梦想,郭有河犹如久旱之苗逢甘露,大口大口地汲取着养分,因此他比其他同学更加刻苦。每天,他是班里第一个到画室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在此期间,他从模仿古代的名家巨作中学到绘画的精髓,如中晚唐几大人物画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捣练图》等,都是他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大三那年,他所临摹的代表中国古代白描绘画最高水平、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的赏识,认为他准确表达了原作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魅力,欣然为其题字“八十七神仙卷”。
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又到北京画院高研班学习。在那里,他受到名家石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大的色块和富有张力的笔墨,将抽象和写意融入到写实的绘画中,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
着意神情 以心写画
从事专业绘画以后,郭有河一直在北京发展,2009年与顺德的现任太太结婚后,才立志到佛山发展。如今他已在顺德开设有自己的艺术馆,占地200多平方米,长期免费开放。
郭有河以画人物山水为主,题材广泛,涵盖古今,既有霸王别姬、竹林七贤、曹雪芹等这样的中国历史人物,又有《闯南洋》系列的近现代题材。在早期的人物画作品中,以古代仕女、罗汉和古代的文人雅士为主,同时还有反映军旅生活的消防勇士等。他的人物画大多以注重人物神闲气定的韵味为主,以环境幽远沉静的意境为辅。以意统像,像不离意。对人物的造像,他通常用夸张的神情,流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说:“画仕女多数愿意把他们五官变形,变得有韵味而不是媚俗,变得生动而不是妖娆。”
近年来,随着出外写生机会的增多,他的画路越来越广阔,《马六甲》、《克拉码头》等反映新加坡风土人情的情景,也在他的画下展露颜容。前不久,他还到顺德杏坛水乡和清远连南采风,回来后一口气创作了杏坛水乡画和连南人物画。
每次看到郭有河的画,记者都会想起著名画家范曾的画。在采访中,郭有河表示,圈内外对范曾的画褒贬不一,有人评价其为“上上品”,也有人评价其为“工匠层次”,因为人物的表情是“千篇一律”,所绘的画也就成了“连环画”。“与范曾相比,我更注重画中人物的情感流露,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形态上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通过眼神来达到传神的效果。”郭有河说,“我的每幅画都是情感的寄托,相对而言,我更希望用作品与人交流。”以连南写生为例,他创作的连南瑶族的系列人物画,无论是拿着旱烟袋抽烟的老大爷,还是正做着针线活的老婆婆,都能看到瑶族人民淳朴的一面。而《连南美女》一作,虽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是通过对人物神情的刻画,表现了她们的内心之美。或许正是坎坷的经历,他才能体会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才能在作品中展现出这种种滋味。
文/黎红玲 《佛山日报》记者
2011年4月
《瑶族众生像》 210cm×520cm 纸本 创作年代:2011年
(责任编辑:杨红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