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带你看展览339期】“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

2014-06-16 19:11:42 刘倩

   2014年6月12日,“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是鲍贤伦先生的第一次进京书法个展,展出了艺术家近两年来创作的书法作品106多幅。

  鲍贤伦的百幅精品书法在中国美术馆构建起“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主题板块,全面展示鲍贤伦先生几十年来在书法领域的思考轨迹与探索成果,形象勾勒出作者志趣、事业、审美的人生“三角架”。鲍贤伦富有人文意味的怀古情结与极具艺术个性相融合的“最入古、最风格”书法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充分彰显。

  鲍贤伦研习书法四十多年,传承与创新、思考与实践,都非常花力气,在当代盛年书法家之中,是一位既有历史情怀,又有当代意识的书法探索者。书法探究勤恳、专精,尤其在隶书方面,呈现出他在把握规范尺度与表达艺术性情方面的控制能力,尽情地让书法观念、技巧、形式交织互动,借助简牍考古新发现,打开一片新的隶书景象。本次展览是鲍贤伦几十年书法梦想追求的一次公布,不仅是一次创作的系统呈现,也是对其书法观念的一次梳理。

 

  展览主题“我襟怀古”摄取晋人诗意,学界硕儒饶宗颐先生为题展标,鲍贤伦先生援以寄托自己的书学旨趣,用来昭示自己几十年来书法追求路上对于“入古”的穷原竟委,对于“风格”的矢志不渝。

  本期雅昌带你看展览邀请此次展览的主角艺术家鲍贤伦先生担任导览嘉宾,对展览与重要作品进行解读。

  鲍贤伦:这个展览我已经准备和酝酿了近两年时间,因为中国美术馆将一层展厅的1号厅、8号厅、9号厅这三个最好的厅给我,所以我要非常努力精心地把我的展品准备好。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创作完成了近两百件作品,我从中选出了106件布置在三个展厅中,作品以隶书为主,部分篆书作品,可以是篆隶书体的呈现,内容上我选择了“怀古”,怀古的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志于道”,第二部分是“敬于事”,第三部分是“游于艺”,内容的选择有三个部分构成,想以此来反映中国士夫的一种人生理想,这样的人生理想对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某种契合之处。当然这样的三个部分的作品在布展的时候有所参差和变化,主要以展厅的视觉效果来恒定。

 鲍贤伦书写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巨幛

  106件作品首先当然就是我身后的一件巨幛,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件作品有34米长,近4米高,我选择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续,这个序和正文合起来有540个字左右,加上我的款识有600多个字,这件作品我想追求的是汉代石刻摩崖的效果,我想追求雄浑、苍茫、高古的一种意境。感谢中国美术馆有这么一个圆墙,这个圆墙号称是中国第一墙,要把这个墙面的效果充分地体现出来,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一件作品,显然这样的选择对我来说也是很挑战的,我需要用五到六个小时在地上一气写成,这个过程非常有刺激性,有一种很好地书写体验,它的气势确实也是比较震撼的。从而106件作品实际上变成了一件作品加105件作品,这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

鲍贤伦 《运斤成风》

   整个展览进展厅之后有两件作品,一件是《濠上观鱼》,另一件是《运斤成风》,这两件作品挂在续厅的两侧都选自庄子。其中《濠上观鱼》讲的是思辨之美,庄子和慧师的一问一答,两个人的对话里边从一个鱼知道不知道人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展开,思辨非常优美。

  《运斤成风》是说挥起斧子,非常熟练,我选择它挂在此处是表达我觉得书法艺术既需要技术高度熟练,又需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是理性的推想,实践和思考这两个方面正好可以从这两件作品中来反映,当然思考也好、技术也好,最后都是一个更高统辖,那就是“道”,所以《运斤成风》看起来讲的是技术问题,他把技术运用熟练到这个地步,其实技近乎道,也已经到了道的层面了。

  这张字的写法《运斤成风》这四个字不完全就是规范的隶书,它里面“成”字是草书的写法,因为两个隶书写完以后“成”字在这边继续出现隶书,架构结体没法布局好,所以我改用的一个草书进去,从书体上来说这是属于破体,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一个名词,一般不到万不得已通常不这么用,但是我这个《运斤成风》做完以后给人的感觉并不突出,仍然是好像是一个隶书的一个总基调,是因为他的笔法没有变,这个有关系。

  从章法上来说,我这四各大字写完了以后,抄了《庄子·徐无鬼》的一段话,这段话和这四个字配合起来在审美上就多了一些丰富性,它的画面的构成不是一般的字一个一个等距离的,均衡地抄录下来,有一点章法的构成的意思。

欧阳修《集古録跋尾》

  欧阳修的《集古録跋尾》有12条屏组成,字体运用了比较典型的“汉简”的方式,和我前面的几件作品美学追求不一样,它主要追求流畅、流美、漂亮,要非常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创作的时候把它做成12条屏,一条只写两行,这个和汉代的竹木简比较相近,汉代竹木简更多的是一条写一行,也有写两行的,给人感觉仿佛汉代的范式在现代的再现,当然我写的时候因为是写在纸上,比汉简的字大大地放大了,而且写在纸上以后要把12条横向地过去,形成一件整体的完美作品。

  这件作品的装裱也可以看出其用心之处,12条屏之间留下了细细的一条缝,12条的天地和左右两侧都没有留白边,而是用柚木做成窄窄的框,框把它全框起来,这件作品其实本身也是比较大的,框子这样一框以后使这件作品更有一种要想四面放射的一种张力,所以这件作品也可以说是我比较典型的一种创作方式,把他放在八号厅的中央位置。内容是欧阳修写的一个跋尾,主要是写欧阳修看到《集古録》后写了一段话,这段话很有史学意义,所以我选择把它作为怀古的一个重要内容。

杨树达《论语古义自序》

  这次的106件的作品里边其中有8件是写在陶瓷器上的,不是写在纸上,首先是因为秦汉的时候陶器非常常见,上面也有不少是有文字书写的,流传到今天,这是一个古已有之的方式,所以我这次做展览的时候也就请陶艺大师为我烧了一部分器物。

  书写了杨树达《论语古义自序》的这一件就是仿古代礼器,是用婺州窑的方式烧制的,先素烧,有一定硬度,400度的素烧完以后我就在上边写了一篇内容,选了杨树达先生的《论语古义》那本书,他自己写了一篇序,学术性很好,我就把它抄在上面,从字形来看这是整个展览里边最小的字形的写法,当然这个最小的字形其实比汉代写在竹木简和器物上的字已经略大一点了。通篇写完以后再去高温烧,少了中间的程序,一般的瓷器应该上釉,这些瓷器为了追求古朴的效果就不上釉,烧了以后和陶器稍微有点儿靠近,想增加一些古代的那么气氛。

  从展出的观众的反映来看,对在器物上书写感觉比较新鲜,看起来整个展览会显得多样化一点,不那么疲劳。所以从展览的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样的创作方法肯定是一个辅助性的方法,他不是文人书案式的创作,古代也是一些匠人做的事,我们如果从艺术的采风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来做一些我们现代的创作的一种借鉴,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龚自珍《病梅馆记》

  如果说在器物上写字是古代匠人的行为,是民间的行为的话,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手卷就是典型的文人创作的方式。对古代书法的把玩,手卷是最文人化的,写手卷今天如果从家里张挂的角度并不合适,但是它在桌上,在案头进行把玩,一段一段地看,确实有它非常特殊的审美意义,我这件手卷选的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这件手卷是我的高度控制得比较紧,只有21公分,通常手卷可以写到30多公分,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控制得紧一下,比如说20公分我觉得效果更好,就会显出它的长来,更加秀一些。我这个是秦汉隶书的写法,简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从纵行来写比较好写,从短短的不断换行来写是不大好写的,我的办法就是在不断换行的情况下让行与行之间多一些变化,长短的变化,长画的变化、斜画的变化出现几次,使整个篇幅整体章法上有一种节奏感,它可以局部地看,三五行看也蛮好看,拉长了看它也像山峰一样的起起伏伏,有这么一个节奏。手卷在展厅里展示不是它很方便的方式,但是确实是我们现在藏家特别受欢迎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也选了四个手卷在展厅里进行展出。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