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陈锦潮:我的作品是在“向里走”

2014-06-18 18:22:03 未知

  (雅昌艺术网 实习生 王之行) 诚如本次展览中策展人对艺术家的设问:“向里走”由外向内心探寻,找寻自我存在和自我意识。“向外走”以自我为元点,以自我的知识结构,经验记忆为初始,对周遭的环境产生作出思考和反应的艺术家。显然,陈锦潮此次呈现给我们的作品是向里走的,以中国传统书画材料“墨”为出发点,注入“自己”这代人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考,从而去探讨“传统”之于今天的多种可能性和现实意义。

青年艺术创作者陈锦潮在作品前接受媒体采访

  雅昌艺术网:你这次用“墨”这种材料做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有种亲切,可能跟中国人骨子里就对“墨”的那种理解和体会有关;也有点敬畏,以前熟悉的“墨”演变出了不同的形态,使得我们脑海中对于“墨”的定义失效了。

  陈锦潮:对于我这次的几件作品,起因是我经常去逛国画工作室,看到那些装墨的碟子扔在那里,觉得干了的墨很好看,所以一直对“墨”琢磨了很久,从去年年底一直在琢磨,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就不要了。我关注的一个点是传统文化,这是我这几年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问自己我在做什么、该做什么?这次我的作品方案也有多次和策展人沟通,有去回应她的主题,她提的“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回应她的是80后的这批年轻人怎么去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能做什么,这也是在回应我自己的一个点,我为什么关注传统文化。其实我觉得我很难单独去解释某一件作品,我目前的状态是一直想去尝试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看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很多时候是没有话语权或是建立在模拟的情况之下,无论你怎么样做,在这种环境下做都可以找到你的模仿者,都可以找到老师的方法论或是模仿哪一个艺术家。我一直在深究的就是我为什么老是找不到自己,我后面发现,我看的书,思考的方式都是从国外或老师那来的,老师也是从国外的哲学体系那边学来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想知道我的根源在哪里,我就回过头去想,重新去看一些书,比如看《历代名画记》、《画论》,重新了解传统是什么东西。

展览开幕前艺术家对作品进行调整

  雅昌艺术网:“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

  陈锦潮: 的确,我一直觉得80后是没有根源,没有文化滋养,找不到根源的一代,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生活在中国,我们对中国文化还不了解,而去了解不熟悉的国外的知识体系,这样顶多就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模仿者。我们不会很自觉的去了解这些传统的文化,而是一直摒弃它,我经常跟朋友举一个例子,有两本书,一本是外国的,一本是中国的,我们很多时候就会拿起外国的先看,为什么会这样?中国那么多好的资源,为什么不用?为什么到我们这一代人,就会摒弃它?80后的这个断层提供了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不是说传统文化不好,是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它,我一直把传统文化当做一种数据,像放在移动硬板里面的数据,我想用的时候就用,这种使用就有点像我们当下的生存状态。

  雅昌艺术网:对于你所说的80后所处的“传统文化”的缺失,你打算怎么做呢?

  我关注的点是从自己的文化去了解自己,因为我觉得70后、60后他们这一代人受西方的影响挺重,假如说我们在当下还一直在做这些,很大一个层面上面是跟着他们老路子走,我们这一代人的断层刚好能提供一种新的认识,就是一种陌生感,我不敢说每个人都不了解传统文化,我不敢说每个人对真正传统文化意义上面都不够认识,可能就是不够深,就是因为不够深入的认识,提供了另外可解读的模式,我真正在做的也就是尝试着嫁接下去。

  雅昌艺术网:能具体一些说说你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吗?

  我所受的影响都是西方整一套模式下来,我想建构我自己的体系,再建构我自己观看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区分于西方,或者想区分于当下绝大部分人在做的这种所谓的艺术实验,现在很多人用解构、重构,在接下来还想继续做出人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是东方人做的,或者不同于其他体系的作品,就必须从自身的文化发展,这只是我这一两年内因为不断的反问我自己的存在是用什么作为支撑点,我的理论支撑点在哪里的?像展览前言中说的,有的向里走,有的向外走,我自己反问自己,我要向里走,我会关注“传统”这个点,这个点是很多人忽略了的一个点,我也尝试着做这个点。

  雅昌艺术网:好的,非常感谢。

(责任编辑:郑婷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