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世贞藏赵孟行书《二赞二诗》研究 (下)

2014-06-20 17:22:46 未知

  二 王世贞对《二赞二诗》的品鉴

  对赵孟俯《二赞二诗》的笔法,历代鉴赏家们有不同的分析:

  王世贞在题跋时论述:『此卷赵吴兴行书二赞二图诗及跋尾凡二百三十二字,李北海法十四,米襄阳法十六,而妙际时以大令发之。天真纵逸中极自紧密,波磔遒丽外不废拙古。』⑦

  孙矿在《〈书画跋〉跋》中针对王世贞的跋文进行论述:『赵笔法全得之右军,其写碑乃参用北海,拖曳法襄阳,大令恐不甚似。』⑧

  董其昌认为:『此赵文敏学颜鲁公《送蔡明远叙》(《蔡明远帖》),兼米海岳用笔。』

  陈继儒的观点与董其昌相近:『松雪翁此卷直与襄阳老子同参颜平远。』

  文震孟对赵孟俯的书学传承作了梳理:『尝闻故老云,松雪翁蚤年学书专法思陵,及入仕后与鲜于公往还,始壹宗「二王」,故中岁书犹多婉媚。』

  顾麟士的品评是:『此卷藏经纸凡四幅,三接,大行书。信笔挥洒,兔起鹘落,腕下自有南宫神趣,是一时被酒乘兴之作。

  徐邦达在文章中说道:『此卷纸质光滑,又为酒后兴酣,想见落笔如飞,所以流畅圆转,笔势雄浑,更因法兼颜、米,所以略有别于其它墨迹。』

  综合上述跋文可知,王世贞认为此卷赵孟俯的书法作品主要受米芾与李邕的影响,六成学自米芾,四成学自李邕,但其后诸鉴赏家在题跋时大多只认可了米芾书风的影响,至于李邕的影响,或未言及,或表示否认,如孙矿云『其写碑乃参用北海』即认为赵孟俯只在写碑时才有李邕的笔法。除了米芾、李邕外,王世贞还提到另一位大书家王献之,但其影响并不及米、李二人,只在『妙际时以大令发之』。这一观点又遭到孙矿的批评,孙矿直言『大令恐不甚似』,乃『全得之右军』,认为赵孟俯书学自王羲之,而不似王献之。在此《二赞二诗》跋文中,董其昌极富创见地提出赵孟俯在这卷书法中学习了颜真卿:『此赵文敏学颜鲁公《送蔡明远叙》。』陈继儒与董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米芾的影响较大,也认为有学习颜真卿的痕迹。徐邦达在书学上延续了前人的看法,又从如纸质、兴致等其它角度进行了论述。

  鉴赏家们见解纷纷,然而多是根据平日积累的印象谈论书风变迁与影响。为了探讨究竟哪位鉴赏家的观点更为高明,在梳理各种不同观点的同时,不妨将《二赞二诗》与米芾、李邕、『二王』、颜真卿的书迹进行比较,也可以从中看出王世贞对于书法鉴赏的见地。

  由于鉴赏家们对米芾之于《二赞二书》的影响达成了共识,所以先参阅米芾的书作。身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的米芾(一○五一---一一○七),个性不羁、狂放孤高,书法亦是体势骏迈、潇洒舒畅。苏轼云:『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⑨黄庭坚称赞:『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当所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⑩

  之所以选择《苕溪诗帖》,因为此帖是较为可靠的米芾中年(三十七岁)书作,浓纤兼出,笔法丰润,瘦不露骨,肥不剩肉,险劲中有平夷,变化有致,具有典型的米氏书风。

  纵观两件作品,米书攲侧倾斜;赵书较为平稳。米书落笔迅疾,瘦骏浓重处彰显性情;赵书流畅滑转,呈平和雍容之态。形与势均有所差异,如二书中的『白』字:起笔时赵书撇向内,米书撇向外;赵书白字无左肩而耸右肩,米字左右肩均有骨;赵字折处书写草率,米字横折笔意明晰;赵字腹胖而形垮,米字较为瘦挺。再如『山』字:赵字侧锋起笔,米字含锋入笔;赵字松弛而平扁,米字体紧而笔挺。

  同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篇书法均潇洒飘逸,抑扬起伏。其次赵书的『撇』与『捺』多有和米书相近。赵书中『又』字与米书中『友』字、赵书中『居』字与米书中『更』『金』的撇颇为相近。赵书中『蔽』字之捺,虽不如米书中『更』写得好,但入笔均有露锋;赵书『入』字与米书『秋』字之捺相似;赵书中『又』字与米书中『菱』『会』『金』字捺的用笔相似。

  通过对比以上两幅作品,可以发现赵孟俯《二赞二诗》确实与米芾的书法有所联系,相似之处远不止上文论及的这些。由此观之,王世贞认为米芾的影响占六成,所言非虚,也正因如此,之后诸鉴赏家都在这点上表示赞同。

  赵孟俯主张作书要有古意,为此,他身体力行,广泛涉猎古代名迹,取资广博。作为唐代大书家的李邕自然也是赵孟俯学习的对象,至于《二赞二诗》中是否有李邕书风,还需对比两者的作品。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初学王羲之,后融入碑意,书体更为浑厚敦朴,如《宣和书谱》记载:『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着。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并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美誉。

  李邕以行书书碑,时称书中仙手,《云麾将军李秀碑》是其代表作。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拓本,书体体态丰硕,笔力凝重,但仍气韵生动,无肥滞之病。

  对比《二赞二诗》与《云麾将军李秀碑》,赵书姿态纤美,骨力不足,李书丰腴雄秀,骨力内含;赵书结体紧密,有下垂与拖曳之势,李书结体开张,方正饱满。例如赵书第一个『太』字与李书第二个『太』字,赵书撇与捺的拖尾很长,支撑了整个上部,李书撇与捺收笔紧致,重心仍在挺立的中部。例如赵书中『石』字与李书中『原』字,赵书横小而撇大,压住右下部,赵书横长撇短,引出和衬托右下部。再如赵书『黝』字与李书『勒』字,赵书『力』字旁横折钩圆滑,折小钩大,处理草草,李书折有骨、钩雅致;从字形到笔法均胜赵字一筹。

  但体味《二赞二诗》行笔粗浓,尤其是作横笔时,扫笔之意与李书颇有相似,虽不及李书气势雄秀且笔力劲挺,仍有期望写出敦厚壮实的笔意,王世贞言『李北海法十四』大概就指此意。《二赞二诗》此卷行书纵二十七厘米,一列仅四五字,规模不小,所以参用李邕笔意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妙际时』是否以『大令发之』,可以王献之的《十二月帖》作为参照。王献之为王羲之第七子,书学主要继承家法,用笔从『内擫』转为『外拓』,有所突破。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观两件作品,落笔洒脱流畅相似,但赵书纸滑笔快,书写随意,王书萧散疏朗,中有法度;赵书妩媚妖娆,王书秀美清丽;赵书连笔处理草率,王书气脉贯通,上下呼应;赵书横竖恣意,王书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赵书弧度处多有偏锋,王书圆转处仍有遒劲骨力。例如赵书中『外』字、『为』字与王书中『得』字之点,赵书未完整写出点的结构,王书之点厚实饱满,凝锋于中。

  此卷《二赞二诗》与《十二月帖》于形、于笔、于气韵都有较大差距。

  再看王羲之书法。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又作三二一---三七九)学书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正书学锺繇,草书学张芝,广采众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冠绝古今,影响深远。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誉为『书圣』。可惜流传下来的可靠作品罕见,藏于上海图书馆《十七帖》的宋拓本可以体现王书的风貌。其书圆笔藏锋,结体匀整,结构严谨,平和简静,从容中道且以韵胜。

  对比《二赞二诗》与《十七帖》,赵字书写率性,颇显随意;王字端庄和美,平稳饱满,气定神闲,不疾不徐。赵字结构松散,形体较垮;王字结构严谨,结体方正。赵字笔势外放,多有偏锋;王字不露锋芒,骨力中藏。以二书上的『之』字为例,赵字之点拖笔过长而像竖,王字之点小而雅洁;赵字横折之横入笔重且扁,下压过度,使得无处折笔,王字横折之折结构清晰,有骨力。此卷《二赞二诗》亦不及《十七帖》。

  王羲之、王献之的书作代表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古今书家无不研摹临写,赵孟俯师法『二王』,受『二王』风格影响,也是必然之事。比较之后发现《二赞二诗》的水平不如《快雪时晴帖》也不及《十二月帖》,并不意味着赵孟俯书法不好。因为《快雪时晴帖》与《十二月帖》是『二王』的精品力作,水平自然高妙,而《二赞二诗》仅为赵氏早中期的书作,不具代表性。

  对比作品之后再来揣摩王世贞『妙际时以大令发之』之语,发现三层问题:一、王世贞也认为《二赞二诗》达不到『二王』的水平,只在最好最妙的地方有点王献之的味道,是对赵书进行『李北海法十四,米襄阳法十六』分析之后,在气韵与趣味方面作锦上添花的赞美。二、之所以称赞有王献之笔意而不是王羲之,是因为王羲之书法优胜于王献之,大王『内擫』小王『外拓』的概念深入人心,《二赞二诗》多姿态而缺法度,书风与大王差距过大,只能勉强与小王沾上关系。当然也因为赵书此卷有很明显学米芾的迹象,米芾在学『二王』时又较得王献之笔意,如《宋史》对米芾的评语『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所以此卷最佳处能有小王笔意是既有渊源又符合书作面貌的合理赞美。三、书作中有『二王』笔意,是品评语言中很高的褒奖。比较作品时发现《二赞二诗》与『二王』书法差距不小,且其它赏鉴家都没有言及,说明王世贞对此作颇有偏爱,有溢美之嫌,这大概也和王世贞对赵孟俯的偏爱有关。孙矿说的也没有错,一是赵孟俯师法王羲之,二是此卷未有王献之笔意,只是孙氏未能明白王世贞赞『以大令发之』背后的对书史渊源的了解与对赵书偏爱的情结。

  此外,董其昌提出赵孟俯在这卷书法中学习了颜真卿:『此赵文敏学颜鲁公《送蔡明远叙》,兼米海岳用笔。』陈继儒、徐邦达也认为有颜真卿书风的影响。《与蔡明远书》是颜真卿(七○九---七八五)晚年书,董其昌不仅临写此帖,还作跋:『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云:「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非虚语也。颜书惟《送蔡明远叙》尤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灯下为此,都不对帖。虽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米老犹隔尘,敢自许逼真乎?题以志吾愧。』

  王羲之、王献之的水平也是董其昌心中的书学高峰,他认为颜真卿领悟『二王』要点,尤其以《蔡明远帖》为佳,米芾则不及颜真卿,更难与『二王』媲美。评《二赞二诗》学了《蔡明远帖》,一方面是为赵书『师法米芾』追溯到了『用米芾笔意师法颜真卿』;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董其昌对颜真卿《蔡明远帖》的偏爱之情。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