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从伤痕艺术到新一代卡通 成长总是一条漫长的路
2014-06-24 09:26:30 沈奕
目前价格:★★★☆☆
市场潜力:★★★☆☆
装 饰 性:★★★★☆
收藏热度:★★★☆☆
文化价值:★★☆☆☆
一、艺术家介绍与作品赏析
陈可
如今的当代艺术,似乎已经从70年代末开始的伤痕艺术浪潮中偏离,转而逐渐流行起了新卡通艺术。从日本的村上隆到中国的刘野,卡通艺术不仅遍布眼帘,同时也以频频创拍出高昂的售价引发着热议。而从1992年广州美术学院黄一翰提出“卡通一代”的说法兴起后,现在又有人将出生于70末或80初随着90年代网络发展的青年群体定义为“新卡通一代”。
在这当中,青年艺术家陈可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典型代表,也算得上是新卡通一代兴起的标志符合。首先她作为一个“新卡通一代”的领军人物已然在业界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其次,她的作品中所蕴含的那种敏感纤细的情绪又和上一代的伤痕艺术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而作为一个1978年出生的川妹子,从小就热爱画画的陈可,从十岁起在四川美院附中学习基本功到2005年顺利读完川美油画系研究生就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可以说最美好的青春都涂抹在了画布上,每一笔每一划里都有时间带走的稚嫩和带去的成熟。
所以了解了这几点后,再去观赏陈可的画面就会特别的有意思。因为在画面上她总会描绘那些烂漫的记忆,有着年少特有的执拗和天马行空的困惑。仿佛是艺术家用绘画的方式做着自我成长的记录。她会问《希望是绿色的吗》,也会用《蝴蝶结》、《游乐场》、《拥抱》等一件件作品作为某一种时刻的纪念,仿佛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家都在用绘画的方式呼唤某个时候的自己。
《拥抱》 2010 油画
因此人们评论她的画是长不大的孩子,却用“忧伤的故事”让画面走进了你的内心深处,然后用一种情绪缠绕着你,盘根错节地滋长开。而这种无形的力量到底源自于哪里呢?其实,所谓的卡通艺术其实或多或少都带有着童年烙印,因此很多时候这种艺术所感染人心的那一份就源自于我们的记忆。而这种记忆的东西和伤痕艺术是相通的。这种情节的出现也和我们成长的大环境也直接相关。如是70末开始的伤痕艺术表现的是当下青年人们的一种不安和恐惧,而反映90年代发展的新卡通一代则是以儿童的视角所体现的一种以孤独、忧愁为主的集体感受。那么换句话说,陈可很多时候在画面里的忧伤感实际是在揭露一种童年和青春的伤痕,但它不是那种触目惊心的血色和疤痕,而更像是抚摸着身上刚刚生长出的皱纹,将那些说得清或又道不明的情愫都嵌在里头了。
二、二级市场的表现分析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陈可就做到了,在四川美院油画系毕业前她便已经参加了不少展览,而当其彻底挥别校园,全心投入市场的第一年正好是中国当代艺术狂飙突进的一年,在2006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陈可的一幅一米见方的画《小F・刺》最终在38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上落槌,这个价格远远超过了陈可当时在画廊两三万一张画的价格,可谓一“拍”成名。当然也是质疑和掌声齐鸣,不过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只要摆正心态必然是利大于弊的一件事。
所以在这次一“拍”成名后,陈可自然便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更好的资源。继而在2007年后精心筹办的个展上,让她从一个所谓的“市场明星”逐步蜕化成一个被大家真正了解的艺术家,随后几年里国内的展约不断。在2009年至2011年,其价格几乎每半年有10-20万的价格增幅。到2010年,她的作品价格再度上升,价格已经到了35万到65万之间,她2007年的作品《海盗》在北京翰海拍卖以101.92万元成交,2006年的作品《蜗牛的家》在香港佳士得以135.88万元成交,至今仍是艺术家个人作品成交价榜首。
三、投资建议及理财方向
《坐滑杆》 2011年 国画
陈可一直觉得促进艺术品买卖的不是投机,而是真正的喜欢。也曾在大家对其画价抱有非议时说过:“收藏艺术品最重要的是你喜欢这个艺术品,这样就算它的价格跌了,你也不会心疼。”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市场如何,陈可更多的时候都像她画里的小孩一样,远远地躲在一边,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做喜欢做的事。所以从她早期的绘画和现阶段的作品放在一起时,不难发现这些年里这种蜕变的足印是显著的。而成长总是一条漫长的路,只有给她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才会看清未来在哪一个方向。
(责任编辑:马思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