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艺术空间的发酵作用
2014-06-24 23:19:26 周雪松
限于成本问题,独立空间通常不大,也不在热闹的艺术区。由于运营经费很少,媒体宣传基本靠朋友帮忙,所以了解它们的人并不多。然而它们所处的公共环境,可能恰恰是对艺术最缺乏认知的。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空间的存在,渐渐地对周围产生了奇妙的影响。
箭厂空间可谓是对艺术之外的公共区域产生影响最直接的代表。这个空间2008年由翁维、何颖宜(Rania.Ho)、姚嘉善、王卫共同创立,都住在城里的几个人,在选择空间的时候一致决定要在市区内。于是他们在雍和宫附近的箭厂胡同找到一个门市房租下来,并就用其他店面常用的铝合金玻璃门的方式做了他们空间的“门脸”。“这是我们想要的,从一开始就决定我们的空间要与798这样的艺术区拉开距离。”王卫说。
因为只是通过橱窗展示作品,空间并不需要人员管理,连里面的照明、录像等电子设备的电源控制都是自动的,每天定时启动定时关闭。这里的展览也不设开幕式,艺术家如果愿意也只是自己邀请朋友过来,一切都和这条胡同一样静悄悄的。愿意来到这个冷僻的地方做展览的艺术家还不少,而且成熟艺术家居多,林东林、刘韡、焦应奇、何岸等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愿意来这里认真地“玩一回”——“别看空间小,在这里做展览并不容易,怎样让作品同这个特殊的环境真正发生关系,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的。”王卫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胡同里的橱窗空间,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发酵般的相互影响。艺术家带着对这个特殊环境的特殊感受而创作作品,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从这里经过,也在窥探着这个空间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想要一探究竟的人,透过玻璃门看见里面的作品,同时也会看见玻璃上映出的胡同街景,那观感是在漂亮的白盒子艺术区里看不到的。
开始时候,这里原本只有一间咖啡厅。到现在,箭厂空间所在的五道营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北京文青聚集地南锣鼓巷早年的样子,各式文艺小店、餐厅、咖啡厅,和箭厂空间分别林立在带着老北京糙劲的胡同里。虽然还没有人调查这里的文化生态是怎样变化的,想必箭厂在冥冥之中还是扮演了影响者的角色。类似的状况还包括在北京黑桥建立的黑桥OFF及分泌厂,武汉的扬子江论坛等,它们的存在对其所处之地的艺术文化生态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周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