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坐之美”再现手作精神
2014-06-25 09:10:01 金敏华
北京设计周展示七位国际设计师家居作品
“上坐之美设计展”上展出的由日本设计大师设计并手工制作的家具,这些家具融合北欧简约风格与东方禅意,充满时尚感。
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北京皇家粮仓,成了现代手作之美的展示平台,6月15日,北京国际设计周联手“上坐国际”在这里推出“上坐之美设计展”,展出包括川上元美在内的七位国际著名设计师的家居设计作品。此展览是今年北京设计周“设计之旅”的活动之一,将持续展至9月底结束。
“中国设计,海外制造”强调工艺魅力
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的经典家具系列,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的叠座,意大利工业设计巨匠恩佐·马利的Hida系列,法拉利与玛莎拉蒂的设计师奥山清行系列作品、三宅一生的“陰翳”系列灯具……这些设计师与日本飛騨木工企业长期合作,研制、开发和设计出众多融合北欧简约风格与东方禅意,充满时尚感的家具作品,曾获各类世界大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本次活动策展人之一的曾辉透露,“上坐之美”是手作之美的延续,他希望“上坐之美”未来能成为常态展,涉及不同的设计师、设计类别与设计主题,并以沙龙、雅集、论坛的形式成为设计界的思想交流平台。
开幕当天举行的主题论坛《如何让设计作品完美呈现》吸引了众多设计界精英共同探讨设计师与制造业的共生法则。
研讨会前,多媒体视频《一把椅子的诞生》、《曲木三重奏》、《活用杉木》、《压缩的魔法》等声像并茂地传达了飛騨这家日本木工企业的环保主义和手工精神。置身于会场之中,现场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坐下来,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和体验这些大牌设计师充满创意与想象的设计作品。
曾辉认为,用设计引擎拉动产业进步,飛騨木工是个“成功的案例”。另一位策展人王翔则表示,飛騨产品倡导的简约、朴素、回归自然的东方文化精神迥异于目前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欧洲古典主义与美式风格”,他甚至大胆表示,上坐将搭建一个中国设计师与飛騨木工的合作平台,“真正践行中国设计、海外制造的设计产业理念”。
飛騨木工背后的独特工艺令现场观众啧啧称许,飛驒产业株式会社社长岡田赞三对记者表示,工艺是保证设计师作品完美呈现的先决条件,但设计师也应该与制作者充分沟通,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任何一件设计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半年以上的沟通与磨合。他强调,飛騨木工愿与中国的设计师合作,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审美习惯的家居产品。
目前中国设计师面临的困境之一,是设计在加工环节,由于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掣肘,致使设计价值大打折扣。如何打破设计与制造的瓶颈,搭建中外设计师与加工企业的合作平台,为中国设计产业的市场化转型与进步寻求发展,因此成为论坛的主要诉求。
曾辉认为,设计与设计的呈现是一个项目的两个阶段,提升制造业与设计界的无缝对接,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否则,中国设计很可能由于制造环节的品质无法保证而沦为劣质货色。“建立‘中国设计、海外制造’模式,正是北京设计周推动设计发展的举措,目前看来收效甚大。”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作品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艺术转转会创办人、建筑师成琳看了现场展品后,感慨“中国曾经拥有引领世界的创造力,中国是设计文化的大国”,他说:“我认为这个平台最重要的是要恢复和传承中国过去一百多年丢失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不停地复制老祖宗、复制国外的……”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教授、“为坐而设计”策展人江黎则表示,“在日本期间接触到一些人,发现他们做事非常专一、专注,对所做之事心里充满爱。我的日本老师说,我这辈子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功德圆满了。不仅我的老师是这样,日本很多职人都是以这种信念在做事。真正意义上的职人精神,是把工作当成生活方式。”
自造社创办人、产品设计师宋涛认为,目前中国的设计师,“首先面临的是重新梳理我们自己的设计美学;其次就是工艺。工艺上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匠人正在消失。在中国,匠人几乎没什么地位,这是造成匠人,也就是日本所谓的职人消失的主要原因。中国人一直说‘工艺工艺’,只有‘工’好了你才能达到艺术品的水准,两者缺一不可。”
设计师的人文情怀
与会者分享了关于设计的新理念。不久前在米兰参加了意大利设计界的一个高峰论坛的北京诚为经贸公司董事长酆达明介绍,“意大利设计界的几位泰斗级人物在会上对设计这个概念做了一个新的定义,包括五个要点:1、学习,包括培训,即在校的职业学习;2、设计,针对工业产品的设计;3、生产,产品的生产;4、产品的流通;5、产品的营销。他们对设计的重新定义,囊括或者说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
独立设计师高一强补充说,“日本在设计领域运用一种叫‘生态心理学’的体系,试图通过使用者大脑里的记忆影像,去实验、生产产品,让使用者感觉亲切、妥帖。这也是我理解的‘设计的完美呈现’,就是在若干细节上都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之后再设计,包括从材料到开发方式再到销售模式,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王翔也认为,从飛騨木工的企业文化上看,设计不仅仅是器物外形的设计,设计师本身应该具有人文情怀和环保主义精神,正如恩佐·马利、川上元美、奥山清行等设计师与飛驒木工合作,开发原本质地松软的杉木使之成为坚固耐用的家具用品;佐佐木敏光以“森林的表情”,保留了通常被木匠锯掉的树节,倡导人们尊重树木自然的形态,感受树木的语言,倡导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节约型的社会认知等等,都值得中国设计师学习。他表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惜物”是一种美德,一把蕴藏着祖父体温的座椅,会寄托着家族无限的情感。飛騨木工的目标,从设计上,要超越时尚,努力成为经典,从使用上,要坚固耐用,成为传家之宝。让这些家具记录光阴的故事,成为眷恋家人的情感载体。所以,我们要找回我们失去的“惜物”美德,因为家具是我们生活中另一个重要的家人。(本文图片由展览方提供)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