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燕:毕业展上难觅明日之星
2014-06-25 14:54:42 未知
6月,各大美院毕业展相继亮相。由海量作品构建的视觉图景不仅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直观成绩单,也是学院教学质量的阶段性总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纵观今年几大美院的展览情况,总体来说,不仅亮点难找,而且问题不少。从博士区到硕士区,再到紧接着展出的本科生作品,不难发现,学历越高作品越差,并且形式过于单一;很多美院绘画系的绝大部分作品仍停留在二手图像的运用阶段。在曾是艺术大咖梦工场的美院里,现在很难发现明日之星的影子了。
学历越高作品越差
艺术领域,学历高低并不是评判一个艺术家创造力的标尺。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不论是主观意愿还是被动选择,本科毕业后继续往上读的依旧不少。最终出来的成绩,却不容乐观。
今年央美毕业展上,博士生与硕士生的作品面貌非常单一、中规中矩,很难发现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少作品中,导师的印记过于浓重,无需查看作品标签,从艺术语言、表现题材、画面感觉即能一眼目测作者出自哪位导师门下。本硕7年,如果在走出校门之前,创作上仍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已是错过了成形的关键时期,往后要想在艺术领域有所建树实在不易。
相对而言,本科部分作品要大胆一些。如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王冠山的作品——《观》,原型是考前班培训生所画的一系列造型不准的石膏写生,那些作品虽然看起来和业余人士或者小孩画的没什么差别,但是大家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作品的原型:大卫、伏尔泰、海盗等,王冠山将这些在网络上具备广泛传播力的图像“郑重其事”地做成雕塑,通过作品反映出一种群体现象:很多毫无艺术细胞的学生盲目跟风,试图走升学捷径,踏上了艺考的不归路。王冠山具备一个艺术家该有的问题意识。
二手图像的搬运工
毕业展上能够拎出来讨论的作品凤毛麟角,大面积存在的是平庸和乏味,尤其在绘画系,从不少同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二手图像的搬运工。
曾经“重口味”、“暴力美学”等词汇被误用为当代艺术的标签,某一层面上说明作品所具备的视觉冲击力,但近两年,“小清新”和“文艺范”泛滥成灾,这种现象在今年的毕业展上到处可见。“小清新”和“文艺范”皆属悦人耳目的消费品。这类作品的创作群体以80、90后为主。操作方式千篇一律,如借用一张照片,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概括和删减,达到叙述小情绪的画面效果。
不难发现,毕业展上越来越难看到专业机构的画廊主,对于他们来说,于庞大的展览中挑选不错的作品难度太大、效率太低。当然,归根结底还是作品不够硬,一如批评家俞可所言,从作品中“感觉不到年轻人创作上的风貌和特点、或者预示未来的可能性”。在曾被视为争夺艺术家资源的毕业展上,如今已经很难发现明日之星的影子了。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