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铭心的丝绸之路采访

2014-06-28 10:03:07 张忠培口述 李韵

麦积山的佛像

麦积山的佛像 李韵摄

保护不当的西夏碑 李韵摄

保护不当的西夏碑 李韵摄

  丝路上的邮驿—悬泉置就在这山脚下。方圆几公里只有这个山崖上有一眼泉水,邮驿因此得名。李韵摄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了!苦等三天两夜后,6月22日下午3点49分,多哈终于传来好消息。晚上8点59分,交完稿、关上电脑的一刹,兴奋迅速褪去,满脑子竟全是去年夏天河西走廊的那次丝绸之路专题采访。

  这注定是一次铭心的采访。15天,在近十年已是罕见的长时间采访了;3000里丝绸路,系统地探访散落在甘肃丝路沿途的遗珍。

  一路走来,基层文物工作的艰难让人意外,文物人的坚守令人动容。

  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这三个申遗点都处于大漠戈壁中,驱车狂奔,距最近的城镇也要2小时。骄阳中,戈壁的地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目力所及,龟裂的地表没有一棵可以遮阴的树,只有骆驼刺、红柳和锁阳等低矮的灌木。文物管理所的小美女笑称,夏天还有植物可看,冬天就只剩黄沙满天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着。

  尽管各种保护措施看似完备,但因为占地面积大、遗产数量大且绵延线路长的特点,确保每个文物点的安全绝非易事。

  肃南县地广人稀,平均每1.5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与之相对比的是,县内的古遗址、古墓葬及其他文物点非常多。县文物局局里连会计在内一共4个人,却要承担起329处文物点的安全责任。这些文物点几乎都在偏僻地区,距居民点最近的也有7公里。平时就靠业余文保员骑骆驼、骑驴看护。盗墓贼一直盯着这儿,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一次,局长唐延青和同事们在巡查中接到文保员报告,发现盗墓贼。盗墓贼的车是进口三菱越野,比他们的车好很多。但唐延青绝不放弃,在戈壁荒滩上紧追了三小时,并用自己的车去撞贼车,硬是逼得盗墓贼投降。这位赤手空拳抓盗墓贼的女局长,笑谈自己当时的英雄壮举:“像演西部警匪片。”那笑容竟然有些腼腆,与面对匪徒的果敢,这种反差在我心里激起的绝非只是涟漪。

  15天的采访,让我看到了中国政府为丝路申遗作出的大量努力,从文物本体保护到周围环境监测都进行了科学安排。在玉门关遗址,我看到了一套监测预警系统:墙体温湿度检测仪,观察墙内温度;气象站和风沙监测站观测环境;粒子色谱监测仪,用于遗产大环境和文物本体中水分和盐分的监测。这样的监测预警体系每个申遗点都有。

  然而,与申遗点被全方位监测相比,基层文物保护的情况让人揪心,保护理念的差距令人担忧:西夏碑,一块无可替代的石碑。在展厅的角落里,我看到了它:两块已经生锈的铁夹子直接夹着它的头部,将之固定在金属架子上,周围没有任何遮挡,还有两盏白炽灯散发着热气直射碑面;张掖的明长城正在修缮保护,可是施工队的旗帜就直接插在了长城上,原本就已风化十分严重的夯土又因此坍塌一大块。

  行走在3000里丝绸路上,原来零落的知识点被一点点拾掇起来,隐藏其中的历史脉络也一点点变得清晰。站在锁阳城墙上,看着被风雨摧残千年却依然雄伟的古城,我似乎领略到了丝路贸易对沿途大型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走进黑水国遗址考古工地,听着专家讲述刚发现的冶炼场遗迹,我似乎触摸到了武威马踏飞燕精湛技艺的源头;看着玉门关西北处的一片湿地,“戈壁荒漠怎能设关”的疑惑便无言退去,我似乎读懂了“凭水设关”的含义,水是最重要的,守住水源就行……

  一路走来,不断反思,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媒体人也应该、也必须是被传播的人群。随着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渐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看热闹”,而是要参与进来,要发表意见。这就要求传播文化遗产知识的我们,尽快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唯有如此,我们的声音才能更客观、更准确、更权威。

  申遗成功了,文物人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因为关注的眼光不再仅仅来自国人,世界的瞩目是光环更是责任。申遗成功了,媒体人的工作并未结束,因为公众的关注度更高了,需要知道更多国际先进的遗产保护理念和值得推广的优秀经验。申遗成功了,我们还得继续努力……

  为丝路申遗鼓与呼

  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张忠培

  近读贵报自6月16日至20日的系列报道《丝路遗珍·丝路精神》,觉得十分出色,突显了中央级“文化大报”的特质。

  这组报道安排在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前夕,及时、适时地引发公众对丝绸之路的再次关注,同时也是为丝路申遗最后一搏的鼓与呼。

  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交流之路,而且正是由于它,中国才完成了“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史前时代,黄河流域的马厂文化居民就与西域居民有了直接交流,在输出黄河流域经济与文化成就的同时,也从西域传入了种植大麦、小麦和驯马的技术。此后,通往西域的交流之路一直没有中断。但直到秦帝国,中国仍然只是中国的中国。

  张骞凿通西域,使中国成为亚洲的中国。当时世界上能与西汉帝国匹对的仅是罗马帝国。及至唐帝国,在东亚形成唐文化圈的同时,在丝路沿线设都护府管理,其西虽存在着阿拉伯和拜占庭这两大强国,但忌惮唐的强大,不敢向东扩张,使中国站稳了亚洲的中国这一地位。

  作为标志性的商品,丝织品在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我国迟至秦代已几乎能生产出所有的传统丝织品种,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早期的丝绸衣服,显示出了世界独领风骚的丝绸制作工艺,令人惊叹仰止。到了唐代,又将汉代的织、绣、印、染等丝绸制作工艺提升到了新的水平。除此之外,还有茶的种植和制茶工艺,以及造纸技术的发明与发展等等。这些手工业制品成为沟通中西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上的珍品,成为吸引各国使者和商人来中国的动力,中国成了当时世界经济交流的中心,为亚洲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提供了条件。

  系列报道《丝路遗珍·丝路精神》,在结构上既有提纲挈领的开篇,也有后续具体遗产点的介绍;在内容上,既有历史知识的普及,也有当下文物保护的举措;在视角上,既有政府层面的宏观理念,也有普通百姓的细微情怀。如此安排,将遗产与公众、政府与公众连接起来,对于引导民众正确认识遗产价值、理解申遗目的,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读者的文化品位,激发公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

  总之,贵报这组丝绸之路的报道,较为准确地向读者传达了丝路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与最新的国家政策相关联,将申遗提升到共建丝路经济带的高度,彰显了一张中央级“文化大报”的品格与眼界。

  作为忠实读者,我注意到近十年来,贵报在文化遗产领域的报道日益精彩,从考古发现,到遗产保护,还有博物馆发展,现在又拓展至农业遗产、记忆遗产等,好报道、好文章、好言论、好版面不时看到,令人欣喜。希望你们能将这种势头继续下去,牢牢守住宣传文化遗产的领军地位,始终高举科学保护的媒体大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