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拯与国宝《大观帖》的“墨缘奇遇”

2014-06-30 11:33:22 未知

  近二十年来,举国上下“收藏热”是空前地热起来了,而且一直持续不断,不仅民间,即使是博物馆等官方单位的购藏也时有报道,其中稀世之宝宋拓本《大观帖》的动静就曾多次见于大报要端。而在百多年前,柳州人王拯(1815~1874年)就与这部名帖有过这样一段“墨缘奇遇”。

  宋拓《大观帖》

  《大观帖》十卷是北宋时期的官刻丛帖,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因而称为《大观帖》。刻成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每卷末尾署“大观三年正月一日(1109)奉圣旨摹勒上石”楷书款两行,与卷首标题、卷中各书家名衔,皆蔡京一手所书。摹刻更比《阁帖》精细准确得多,笔画沉着丰腴,纵横都能体现用笔之妙,因而获得极高的评价,认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甚至言之为古代刻帖第一精品。宋人刘克庄说“《淳化》为祖,《大观》尤妙”,明人董其昌就有“金石之工,较《淳化阁帖》更胜”之语。拓本只用以赐给群臣,外间流传极少。

  《大观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即遭靖康之变。金人占领开封,帖版失陷,南北互不往来。至“绍兴和议”(1141)签订后,南北方互置“榷场”(货物南北过江的换货纳税市场),开展边境贸易。南宋士人对《大观帖》渴求,商贾开始“潜拓”少量拓本在榷场上贩卖。由此,南宋拓(金拓)者在此出货,因而称为“榷场本”。

  由于《大观帖》原石久已不存,元、明皆有重刻、翻刻。万历间陈懿卜的翻刻拓本多流传于世。

  现存的宋代原石拓本已不足全套,为稀世之宝。故宫有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旧藏三卷,经华夏、董其昌、梁清标等人,至清代归临川李宗瀚,又称为“临川李氏本”。又有残本三册,原为清代聊城杨协卿旧物。南京大学藏翁方纲旧藏第六卷残本一册。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固始张简盦第七卷。其余的第一、三、九卷现今则已片纸无存。王拯曾收藏有宋拓“榷场本”三卷,又得以亲见翁方纲、杨协卿两家旧本,研读评赏。晚年又得见周德祚收藏的第十卷,留置案闲几及半载。

  收藏《大观帖》榷场本

  王拯长期为官于京师,在厂肆寻访书画是闲余时的常事。藏品有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又清代王原祁山水画、郑板桥画竹等。如今尚偶见王拯藏书的著录:方世举的《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乾隆卢见曾雅雨堂刻本,有王拯朱墨笔过录李宪乔、施雪丹评点,并墨笔题记,今藏中山大学图书馆,应该是他南还路过广州小住时的所遗之物。

  南宋“榷场本”《大观帖》残卷是王拯游厂肆时购得。残本三卷,第八、第九两卷有缺页,第十卷全。王拯多次借来祁寯藻收藏的宋拓本,校对往复,后来又参与祁寯藻召集的三家藏本鉴赏会。其间广征友人评鉴,其中就有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他于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就说:“傍晚至王少和处观所藏《大观》残本。”王拯发现祁寯藻藏本“纸墨精美,或疑是太清楼初拓赐诸臣本,非榷场本所及。”自己的藏本与祁本确定是同出一石,但“楮墨较为粗率,然一见知宋拓,非复后时所有”。史籍记载,榷场本有黄纸、白纸的浓墨淡墨两种拓本,王拯藏本纸白而墨迹较淡。他将藏本“重加装潢”,并作长歌《宋拓大观帖残本》“以俟大雅鉴定”。在与杨协卿的藏本比对之后,发现第十卷与“余本重者帖乃过半”,“不禁狂喜,走告吾师(祁寯藻)”,确定是据原石的南宋“榷场本”,极为珍稀。

  “宝气偏缠水厄多”

  同治四年(1865)六月,王拯告老还乡,珍藏之物随身而行,以作娱老之资。门生董毓葆的送行诗就有“先生归去一船书”之句。深秋至苏州,经平望时乘船覆水。他在《抵杭州后复捡舟中所作》有注语说“行出太湖,至平望乃败舟”。晚年王拯回忆说“乙丑吴江破舟,舟中物虽霑败而未有所遗弃,独此帖装二册,盛以檀匣。苍黄之际不知何以失去。”一船行李偏偏只有宝帖遗失,难免直至晚年,他还一直念念不忘:“舟中物虽霑败而未有所遗弃,独此帖装二册,盛以檀匣。苍黄之际不知何以失去。”又作五首绝句,相思此物,令人动情。诗题说“往年平望败舟,所蓄《大观残帖》实弃于此,曝书之暇,检点斋中旧物,不胜忆念”。诗云:

  先生归去一船书(董比部毓葆送余出都句),古墨丛残混玉砆。不道榷场卅六纸,虹光独触睡骊苏。

  凤羽飘零诧遇奇,南邻犊鼻任人嗤。不须鼎雁纷成讼,一昔通灵合我痴。

  苏斋笺据笑纷拿,海内流传十四家(覃溪考订,海内有《大观帖》者十四家,一一流传有绪)。未许金丹守龙虎,果然真谛是昙花(覃溪自蓄第六残卷,纸墨尤精,有“此是优昙第一花”句,即归寿阳本也)。

  颠张传法有清臣,南北宗风一脉真。扃箧频年太尘剧,银钩想像意弥亲。

  宝气偏缠水厄多,据舷无处刻舟讹。千潭印月传新事,细检钗痕认折波。

  出入兵火又一帖

  多年前,笔者从王拯诗《答友和韵》“受田持示家蓄《大观残拓大令帖》一卷”的注语,知道他晚年寓居桂林时还又看到《大观帖》的一卷旧拓,是宋代拓本还是后来的重刻本,没有说明。近年才看到“受田”收藏的《大观帖》的图影。

  桂林人周德祚,字受田,道光十五年举人,曾官四川叙州知府,升道员。这卷家藏帖本也曾经祁寯藻鉴赏,有题签。流传之中又出入兵火而存留。王拯联想所藏帖本失落于水,不禁感叹。乾隆年间,最著名的金石学大师翁方纲考证宋拓《大观帖》天下存者十四家,王拯确定了周德祚所藏为宋拓,但是否“出十四家之外,抑即十四家中之流落”者,未能确定。王拯诗友,广西全州进士蒋琦龄曾见过春草堂朱氏所藏《大观帖》元代翻刻本以及明代重刻本,而周德祚藏本纸墨都在之上,故也确定此为原石拓本。然而,第十卷拓本在民国年间由神州国光社影印,现收录于《中国法帖全集》之中,但拓本久已不知去向。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