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当代名家风采——郑晓华

2014-06-30 01:25:42 未知

  根据2011-01-07张格源《中国艺术报》增改

  人物简介:郑晓华,1963年出生于浙江缙云。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师从书坛耆宿欧阳中石教授,攻读书学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为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东方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北京市文艺人才百人工程”,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艺术学专业教育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2006年、2010年,两度入选“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07年荣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1年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等机构收藏。著有:《书谱》《大师——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颜筋柳骨》《中国书法史话》《翰逸神飞——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书法艺术欣赏》《古典书学浅探》《艺术概论》等。

  1963年,郑晓华出生于美丽的江南小城,家乡如诗如画的环境孕育了他的艺术细胞。他从小就对文学、对艺术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1979年,16岁的他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83年,他毕业留校工作。这之后,他遇到了对他艺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刘炳森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

  和刘炳森先生的交往来源于早年的一段文字缘。中学时,他同学送他一本《隶书鲁迅诗》字帖,就是刘炳森先生写的。大学时,学生书画社经常邀请名家来开讲座,他与刘炳森先生的交往,就从那时候开始。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要出版一本大学书法教材,邀请刘炳森先生担任主编,郑晓华协助他工作,愉快的合作让他们成为忘年之交。

  欧阳中石先生是他景仰已久的学者、大书法家。1991年,欧阳中石先生招收首届硕士生,郑晓华得到先生的厚爱,获允到首都师范大学先生书房听课,使他有机会得先生学泽亲炙。他真正理解书法的笔法,也从那时开始。1995年,欧阳先生招收首批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郑晓华有幸考入,正式成为欧阳中石先生的弟子,系统学习研究了历代碑帖和书法理论。3年博士学习生活中,欧阳中石先生对勤奋好学的他偏爱有加,经过悉心教授,博士毕业时,郑晓华在学术理论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创作实践方面也脱胎换骨,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进。

  遵从导师“以学术立身”的理念,他选择学术和创作互动互进,作为自己的艺术职业生涯归宿。郑晓华常说,作为现代书家,要善于把握艺术规律,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新需求。在这个视觉感官强化的时代,艺术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非常重要,要让观众“一看就被感染”,因而自觉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是创作不可缺失的学养助力。他赞赏艺术家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追求有意蕴的内涵深化和适当的形式铺叙,使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美学需求实现相对接。

  他的行书取法乎“二王”,从《集王圣教序》入手,学习了米芾、王铎等人雄健有力的书风,吸收了其导师欧阳中石先生雅致洒脱的气韵,线条中活跃着纯真灵动之美,叙述着继承和创新,充满了笔情墨趣。他的隶书以汉碑为宗,融合篆书、汉简、楚简,作品中既有小篆的秀丽线条、汉碑蚕头燕尾的字形、汉简楚简提顿有力的笔意,还融入了行书连带的技巧。这种“半隶半篆”的创新形成了他鲜明的隶书风格。

  他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历史传统如同暗河一般穿行在大地深处,它在不同的地方能冒出泉水来。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能够挖掘到一定深度,让泉水喷涌出来,迸发出艺术的活力水花。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邱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