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摄体,1970》纽约豪瑟·沃斯画廊开展
2014-07-01 09:02:36 未知
6月26日至7月25日,在纽约豪瑟&沃斯(hauser&wirth)画廊举办一场名为《被摄体,1970》的展览。
之所以要把这个展览介绍给大家,一是因为此展览在当代摄影中的地位,其二是缘于与朋友的对话。友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女摄影家突然有一天突发奇想,想要把家中的旧物拍下,她很用心的用大画幅相机记录下这些陪伴她的旧物,并做了展览。朋友说他曾去看过,显然他不理解,说问这个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旧物拍下来,是怎么一个想法或想表达一个什么观念?作者也说不清楚。这就叫观念?为什么观念摄影总让大多数人看不懂?恰巧,今儿上网也看到了这么一个“看不懂”的展览,借以与大家探讨所谓“观念”摄影吧。
先说这个展览。
展览的目的是探索彼得·涅尔(Peter Bunnell,第一位获David H.McAlpin摄影史教授资格的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撰写过《Inside the Photograph》等著作)策展的这个展示了“将拍摄而来的照片用于雕塑或是完全空间化的风格之中”,概述了上世纪60年代晚期摄影实践的激进姿态的展览,与当下艺术发展的启发与作用。
展览首次亮相于1970年的MoMA,之后则在Krannert艺术博物馆、梅尼尔收藏博物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等地巡回展出。40余年之后,尽管这场展览的再次亮相已经失去了让人们感到震惊的力量,但它所积累的则是一种全新而且重大的历史感。参展的艺术家使用了新技术来讲摄影作品与雕塑结合到一起的新感觉,正如Bunnell在介绍展览时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方式正在将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从单纯的记录转换到阐释与手工艺上”。
在豪瑟&沃斯画廊中“被摄体,1970”汇集了原展中充分体现涅尔批判性反思特色的作品。
在彼得·涅尔的眼中,摄影既是一门艺术学科,也是一门学术话语的主体。在西海岸,尤其在南加州,艺术家在分散的社区工作,以自由的新式感觉作标榜。倡导从艺术世界的结构和主要的文化机构中解放出来,美学主张多样化,以促进艺术家间的互动和创意迸发,因此其作品的工艺和材料的借贷呈现多样化的面貌。质疑传统摄影的定义并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摄影的物质和空间复杂度的感知。
作者包括洛杉矶艺术家Robert Heinecken、Richard Jackson和 Jerry McMillan以及激进派艺术家Robert Watts和温哥华早期的概念派Michael de Courcy和Jack Dale。其中洛杉矶艺术家Robert Heinecken是二战后,一个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先锋式人物。1964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成立了摄影部,是全美第一个现在仍有影响力的摄影部。自称为“paraphotographer”,因为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旁观性或超越性。Heinecken探索多种媒体的创作,包括摄影、雕塑、影像、版画和 拼贴等。
对于像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这样的艺术家来说,摄影只是一种介质材料,用以探索和推动传统表达的界限,而不是打印照相底片,杰克逊将它们作为雕塑对象。在作品“负数”中(1970/2011),将底片贴在有机玻璃板上,并在木制桌子上照片前安装了两个灯泡。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幽灵般的,难以区分的物质和一系列数字。
艾伦·布鲁克斯,最年轻的艺术家之一 (展览只有两名女性,她是其中之一)。
调查摄影的历史和技术进步,这个展览给人的启发是,尽管雕塑与摄影,是两个发展广阔的领域,摄影的潜力似乎远未枯竭。在许多方面,照片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这或许会让传统摄影师和抱有这样思想的人抱怨,在他们的介质面前竟被这样调戏。
英国《卫报》专门发表文章对此展览及其作品进行评述。在此不再赘述。回到与友人的聊天,我在想在后媒介时代,“观念摄影”或“后现代”、“新摄影”,放之摄影史中,大概有两种作品会青史留名,一种是语言上的突破,一种是材料的突破。后媒介时代,在材料与语言上,或许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可能性的实验。讲一幅(组)作品到底要说什么?或许这种提问并不完全适合后媒介时代下的当代摄影。大家的理解呢?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