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学术同行的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
2014-07-01 13:43:56 罗书银
“被商业化”的双年展
“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导言:6月28日,一场全新的双年展“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这是其第二届,第一届已于2012年在意大利的米兰举办。由曾经担任过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的桑德罗•奥兰迪共同发起。与所有双年展性质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与政府关系不大的双年展,完全由意大利一家美术馆及中国的在3画廊两个机构共同承担起组委会的相关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拒绝商业(双年展上的作品销售)行为。在全球以威尼斯双年展为代表的展览质量不断下降的当下,商业堂而皇之地进入这个以学术为主导的展览中,究竟,是面对商业的节操破碎,还是商业为“双年展”穿上了一层新衣?
“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开幕式现场作品
被商业化的双年展之路
每一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都会有一个主题,第一届双年展为“Nature自然”,本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的主题为“Memory记忆”,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艺委会主席、主策展人棉布对本届主题的阐释为:“中意两国都是古老的国度,古老的民族,有过非常灿烂的文化。无论是中国的宋代,还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产生了非凡的文明。今年的“记忆”主题显示了两国策展人的雄心。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什么比艺术史更属于记忆了。我们邀请两国的艺术家,都对艺术史有一定的介入,对生活有一定的介入。所以,这一届双年展以记忆为主题,不是谈记忆而是谈关于记忆。”
“对‘记忆’的阐释,有三个层面的标准:第一就是每个艺术家,一方面要颠覆过去的传统,一方面要依归于过去的传统。所以,都要面对艺术史,每个艺术家还要面对个人的历史。你对你的祖先没有感知,你创造的作品是假的,不会被入选。面对自我的历史,是关于记忆第二个层面的探讨。第三,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科技高度发展,那个芯片也是memory,记忆。就是对未来的记忆。面对科技,就是如何指向未来的一个记忆。”
然而作为一个全新的双年展,即使在学术上有艺术委员会来掌控,但这并不能为其带来商业上的赞助。“就算有,也是实物性的赞助比较多,比如赞助开幕酒会或者其他一些双年展的相关活动,但货币性的赞助比较少”组委会总监季晓枫谈到。
于是,在缺少一个稳定的赞助商前提下,一个完全由民间发起的双年展,自谋出路成为关键问题。因为一个跨国双年展的举办,其中的运输费,宣传费,以及其他的各种费用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意大利策展人桑德罗将一部分资金收入寄希望于门票,他说:“只要展览够好,观众买票进来看,就能收取一定的门票费”。今年在北京举办的“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其门票就为:现场票30元,网络购票15元。但这根本不可能成为解决双年展资金的主要来源。
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双年展,展览场地由各个画廊赞助,其中包括:艺术工厂、百年印象画廊、杨•国际艺术中心、在3画廊以及北京市塑料三厂文化园。作为赞助场地的回报,每一家画廊都能自主推荐一位艺术家参加展览。如果发生销售行为,可以直接与画廊接洽。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双年展上面销售艺术品成为组委会想到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据桑德罗介绍,上一届“中意当代艺术双年展”就销售了10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而本届季晓枫对于作品的销售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他谈到,目前已经在和一些基金会的人谈,希望以一种公共性的方式,使这些作品被一些国内的美术馆或者基金会收藏,而且能够整体地采购一批艺术品,他表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对于在双年展上销售作品是否会影响双年展的性质,破坏其学术性。他并不这么看:“事实上,我们太过于强调艺术神圣化或非卖的性质。‘前卫的东西就卖不出去’这种想法是对收藏家的一种蔑视,我们对市场能接受新的创造性的实验性作品的能力过于小看。”
“因为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就紧紧地贴着经营的脚步在走,它是在推动,所以我觉得这种矛盾的存在本身就不太有说服力。真正优秀的艺术家是从来不缺市场的,因为有真正优秀的收藏者或者是美术馆在真的跟他们一起工作,一起成长。这个是我对市场的基本看法,我认为一个真正特别出色的作品,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会被市场埋没的可能性太小了。”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