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刘广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
2014-07-01 14:35:28 李海剑
刘广深受祖国大好河山“雄强博大,浑厚质朴”精神的陶冶,把全部精力投入山、水、林、泉绘画间,使自然精神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把自然之理与画理相通融,因此他的山水画创作“理通神会”。作品呈现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之感,这与层层皴擦,突出整体形象,局部结构变化隐藏于整体形象之中的实中求虚、虚中有实的团块造型构图有关。部分作品近景大石、道路、水流均为横置,渐成斜向,中景岗阜坡石呈斜向,渐趋垂直,整个构图从前而后,由斜而直,愈向上愈有升腾之势,更巧妙的是部分画面中段,大胆地全部以垂直线排列,使主山愈发高耸,并把上下段联为一体。在画面的整体组织上,山石、树木、屋宇、人物的大小比例关系都能按正确秩序展开,形成对照,尤其把“高远”的空间关系处理到极致,这些都是来源于长期对大自然环境的真实感受与构图上的整体把握。
从刘广的作品来看,他画的是北京周边一带的“密云黑龙潭风光”及“房山百花山小景”之综合景象。画中山石多用灵活的线条勾勒,再以清皴山石体积,落墨色彩比较清淡;在山体造型上基于燕山山岩坚硬与纹理的感受,用老辣稳健的中锋手法勾勒山石轮廓及内部结构纹理,并运用疏密、方圆、穿插、曲直等对比手法设计山石的基本结构框架与构图安排,再用“披麻”皴或“雨点”皴的笔法,沿框架暗示出的结构起伏,体面转换来皴擦。这种笔法体现了“外师造化”的努力和“中得心源”的思考求索,是对大自然观察的结果,燕山风貌—经岁月冲刷洗礼的燕山裸露的山体,体现出雄浑、壮伟的北方山脉特点,受到自然的这种启发,用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和大山根部虚白的处理方法,把对自然的感受转化为笔墨程序,运用这种形式语言,千锤万凿层层深入,线条单纯而有力度,稠密而有序,来塑造山石形体,表现出山体垂直肌理与山峦浑厚大度的团块势态,体现山石精神,这种从容自然的手法是刘广山水画表现的重要手段。
“远景壁立如碑的山峰,中景坡壁上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海,前景水际突兀大石”,这实是北京周边的地理特征;走进山区,沿河道而行,你可随处可见如画的景观。河边沙滩上有从壁立如碑的山顶上滚落下来的山石,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散落在水际沙坡之上,年代久远,风化剥蚀,松软部分变成碎石泥土,剩下部分留有水流冲刷,风化剥蚀的凹凸不平及小洞;河边及低缓一带的山体岗阜,地势较低,属亚热带气候,植物繁茂,有松、柏、杨、椿、梧桐等树混交杂生,也有开垦的农田,修建的房舍、寺观。细观刘广作品,感觉比自然山体更加浑厚大度,细心体察,创造了“土石不分,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艺术风格;土石不分即为石山之体,土山之质,这种处理方法不拘泥一时一地,打破时空、物态的地域界限,并非是某一地域的自然表现,而是用自己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心象符号,表现对自然的综合感悟,融古人之风与当代精神于一体,传达出一种雄强浑厚的民族精神。(未完待续)(责编:高功)
(责任编辑:李申果)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