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当下才能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07-03 09:11:30 海 琳
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粤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设立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复古式重现昔日演出场地。这样的保护方式,像不少其他非遗保护方式一样,在观念上确证并强化非遗是脆弱得需要采取特别方式保护起来的“濒危物种”。如此罩着保护罩,而不是结结实实地活在民间,活在人间烟火的世俗生活里。没有了观众,没有了群众基础,粤剧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不舍昼夜的时光之矢,依旧忘我地、不紧不慢地向前。这力量足够桑海变桑田,足够曾经下里巴人的娱乐变成如今阳春白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粤剧。粤剧又称“广东梆黄”、 “广东大戏”等,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曾是老广们的记忆,就如麦乳精、变形金刚等之于80后,是其生活的组成部分,且是承载着美好情感的那部分。
光阴流逝,社会变迁,承载着记忆与感情的粤剧等非遗却濒临消失的窘境。保护粤剧等非遗成了一件挺要紧的事。近日,广州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其中明确了近三年来要做好的十项重点工作,包括建成粤剧博物馆、在珠江上打造一艘粤剧红船、成立红线女纪念馆等。
政府大手笔运作,真的能保护粤剧吗?或者我们换个问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粤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设立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复古式重现昔日演出场地。这样的保护方式,像不少其他非遗保护方式一样,在观念上确证并强化非遗是脆弱得需要采取特别方式保护起来的“濒危物种”。如此罩着保护罩,慢慢脱离了当下的生活实际,不接地气。长期以往,非遗就真的只能活在玻璃温室内,活在博物馆里,而不是结结实实地活在民间,活在人间烟火的世俗生活里。没有了观众,没有了群众基础,粤剧的路只能越走越窄。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主题,每一代人有自己特定的喜怒哀乐,穿越这些繁复多变的现象,我们知道有一种力量不改容颜,那就是我们对于美、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希望有一股力量让我们这些泥身子也有轻盈的时刻,让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里也有诗意。
粤剧曾在刀耕火种的岁月里,曾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年代里,滋养了我们的先人,给予他们以生活的诗意。如何更好地保护粤剧,就是首先要把它视为具有鲜活生命的,而非曲高和寡的古董。否则只靠“输血”而勉强活着,不过是文化标本。
有资深文化人士指出,并非所有的人都不愿意看粤剧,而是能让人们喜闻乐见、耳目一新的剧目愈发稀少。为拿奖而请名家炮制所谓的精品,或是打着市场化的时髦旗帜不注重内容品质,这么搞,压根不在意观众的喜好与感受,怎么能有市场呢了?粤剧也好,其他非遗也罢,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尊重受众的喜好与感受,出叫好又叫座的内容产品。
此外,全球化时代,我们还处于奋马扬鞭的发展阶段。不少人觉得西方的歌剧是极好的,西方的古典音乐是极好的,但是我们在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珍视本土的文化形态。文化上的弱势,也使得粤剧的受众流失了大批。但我们要相信,经济的强大需要时间,文化上的自信更是慢工出细活。
粤剧如果与时俱进,很好地融入当下,便能寻到生存之路。而那些鬓角飞扬,水袖舞动,咿咿呀呀的艺术之美,也终将在划破空气时,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
(作者为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