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笔下的“瑞鹤图”
2014-07-03 11:40:12 未知
宋徽宗《瑞鹤图》
明代边昭景《双鹤图》
清代华喦《松鹤图》
凤凰虽是鸟中之王,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传说。现实世界中,人们把对鸟的种种美好想象,都投射到了鹤的身上。尤其是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看起来颇有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
鹤更能引发与激荡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辽阔深邃的蔚蓝色大海中,蛟龙腾跃,而无边无际的蓝天白云里,却是鹤的家乡。大海与蓝天,那是自由之境,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秋天,万木萧索,落叶纷飞,草木的生命正经历着一个轮回,与春天的草木荣发相比,让多少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低回悲叹,但在诗人的笔下,一只冲天而起的白鹤,却能够引发诗人的激情,把思想引领到高远的蓝天之上,而抛开伤春悲秋的意绪。“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在画家的眼里,即便是一只蜷腿而立的白鹤,也是入画的极好素材。
推崇忠孝、知恩图报是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理念,人们也把这种观念,投射到鹤的身上。《晋书·陶侃传》载,陶侃因母丧守孝,忽有两个不相识的人前来吊孝,侃奇而跟踪,只见两人化为双鹤而飞去,原来是两鹤为陶侃的孝行所感而特来吊丧。后来就把鹤作为知孝的动物,因称吊丧为“鹤吊”。汉代路乔如写的《鹤赋》中说,鹤知道自己备受宠爱,于是很高兴地在笼里鸣叫起舞以报主人之恩宠。东晋干宝《搜神记》中也曾记载一玄鹤为戍人所射,被哙参收养治疗,愈后放之,后鹤衔明珠以报。
鹤的鸣叫,高亢而嘹亮。诗经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鹤又有雌雄相伴、规行矩步、情笃不淫的品性,于是人们便把那些修身洁行的贤能之士,称为“鹤鸣之士”。《别鹤操》是古代名曲,古人常以“别鹤”来比喻夫妇之间恩爱离别的哀绪,传说汉时有个高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劝其再娶。他的妻子听说后悲伤不已,彻夜哭泣,牧子不忍,于是操琴而歌曰:“痛恩爱之永离,叹别鹤之舒情。”以表心迹。后来人们以“别鹤”、“别鹤操”表示爱情之忠贞不渝。
传说鹤寿无算,于是鹤便与千年的神龟、不老的青松相组合,成为长寿的代名词,龟龄鹤寿、松鹤延年成为画家常用的题材,也成为人们美好的祝愿。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更是把白鹤作为自己的“坐骑”,往返于天上人间,连高龄的老人辞世,也被称为“驾鹤西游”。
鹤栖居于山泉林野,与古代高人隐士的行径约略相似,宋代著名隐士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养鹤植梅,“梅妻鹤子”的佳话,传诵千年。传说他“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作为一种吉祥鸟,画家常常把白鹤作为描绘对象。在中国传世名画、华喦的《松鹤图》中,瑞鹤举止优雅,顾盼生情;边昭景的《双鹤图》中,溪水坡岸两只白鹤,一只垂首下喙觅食,另一只转项回首,整理翎羽,情态各异,悠然自得;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此图画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门上方彩云缭绕,十八只神态各异的丹顶鹤,在上空翱翔盘旋,另二只站立在殿脊的鸱吻之上,回首相望,气氛祥和吉庆。皇上御笔,珍罕无比。但金兵攻入汴梁城后,此画销声匿迹500年,直到清代,此画又入皇宫,后被溥仪携至东北,直到在机场被俘,此画从其随身携带的皮包中搜出,才算重见天日。
(责任编辑:丁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