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二回将推出“来自水墨的新语境”
2014-07-03 15:36:01 未知
由艺术批评家王萌先生策划的“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二回将推出“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此次展览关注的是一种“跨文化”的水墨现象,由此导出一个在形态上“跨媒介”,而在精神旨趣上与水墨的精神内核产生关联和对话的上下文。展览邀请了杭春晖、刘俐蕴、李飒、彭薇、秦修平、孙博、孙浩、田卫、王璜生、杨凯、章燕紫(按汉语拼音排序)十一位具有艺术活性或未来可能的艺术家,以“七零”为主体,串联起“五零”、“六零”和“八零”。在历时线索形成不同“代际”连续性的同时,也在“水墨热”的近期表现中,邀请了目前活跃的“柒社雅集”、“新工笔”和“冷墨”艺术群体的部分主将,还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个体组成共时结构。本次展览是王萌2011年“水墨的延长线”方案的一次尝试,随着水墨的当下热,需要在当年“可能性”的视角之外嵌入“否定性”的冷静思维,清理阻碍艺术创造中的停滞因素,从沉浸于水墨之“新”的表象追求回到文化自觉条件下的“个体解放”。
在过去的三年中,寺上美术馆以当代为立场,从雕塑起步,经历了“清晰的地平线”和“观念维新”,对肇始于20世纪最后二十年到21世纪前十年的艺术发展史,通过“装置”和“影像”两种主要形态,进行了历史梳理和文化评析。在海外,2012年他们所承办的“无形之形”当代艺术展则将以“抽象”为主要侧重的艺术形态介绍到西方,成为文化部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期间介绍中国艺术“抽象动态”的重要途径。随着新的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艺术生态的变动主要体现为在“30年叙事”的诉求之后,将注意力从“向后看”伸展为“向前看”,从而在历史的阶段性整理基础上重获前进的动力,在“未来视角”的启迪下去处理与“现在”的关系。
2013年开启的“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完成了以“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为第一回的展览。正如第一回的实验在16位艺术家的个体语境中嵌入了“自我批判”的文化意识去认识观念激发之后的“绘画重生”,以及从“武器的批判”角度去重审“方法”对“媒介”的激发和“媒介”为“方法”提供的可能,以此去重新认识艺术家的日常工作和绘画在中国的境遇。“来自水墨的新语境”这个叙事的重心在于“新语境”,一个从水墨引申出的上下文。展览希望成为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去提出、认识和辨析这个“新语境”的几种来路和基本结构,并对这种现象在未来进一步“生成”的可能性,以及值得清理的问题开启一个视觉讨论的“文本”。
策展人王萌指出,开幕作为行动的开始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今天我们所讨论的“水墨”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媒介本我”吸纳外来艺术系统的方法论而形成的以创新为导向的纸本水墨现象,一种是作为“文化”和“观念”意义上存在的“水墨因子”对架上绘画和装置影像等形态的辐射,它们共同构成了今日水墨的新起点;第二,除了“水墨”作为一个象征在艺术中的“显效”,如果要走的更远,则必须回到艺术家以创造性精神为导向的艺术本质,同为“文人画”但倪瓒与八大各不相同,都有其高度的精神和语言双建构,画史上一大批古代画家贡献了他们的智慧提供“个体语境”支撑起“文人画”,否则“文人画”将是一个空概念。本次实验室计划,希望从“可能性”和“否定性”的双向关切中,连同艺术家们的有力探索,切入今天“水墨”的问题域,如果能够清理一点固化,为艺术创作的“个体自觉”形成一种“解放”,也便有了策划的意义。
北京寺上美术馆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二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
学术指导:范迪安
策 展 人:王 萌
展览总监:杨 羡
展览时间:2014年7月5日—9月5日
开幕时间:2014年7月5日16:00
展览地点: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张喜庄村火寺路东寺上美术馆
以及电话于每周二上午10点至下午16点预约,其他时间不受理预约。
联系电话:010 -69491026
(责任编辑:刘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