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人物】刘家华:十年磨一剑 在艺术之路上追求纯粹与智慧

2014-07-05 08:08:09 罗书银

  导言:刘家华,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还可以为自己打上“年轻艺术家”标签的他,其艺术创作的踪迹却显得很清晰。《红城记》系列是他一直创作的题材,然而,他的目的既非重复自己,亦非树立某种标签,相反,从关注自我到变得“无我”,他在艺术探索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步。如果说当初决定做职业艺术家是源于一片热情,和一份做艺术也能养活自己的自信,如今,做艺术更多地变成了一种使命。当开始的美好变成了过程的艰辛与不易,他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条“不归之路”。

刘家华作品《红城记》

  十年

  2004年,刘家华画了一张自画像,这张自画像是他脸部的大特写,他把这张画分成了九块,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想表现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十年之后他又画了一张自画像,同样的构图,但是画面中而是一个骷髅头,上面捆绑着红绳。在新加坡的一次个展上,他将这两幅作品组织在一起,取名《十年》。如果说十年前刘家华仅仅是意识到在欲望支配下的人性的复杂,那么十年后,他的目标变得很清晰,那就是:虽然被欲望捆绑着,变成骷髅,但精神还要和它做抗争,争取自由,从至死方休到至死不休。他说,这件作品精彩之处就在于我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了时间和思想的形状。

刘家华作品《十年》

  2006年,刘家华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了,这时面临的是何去何从的问题,当时班上许多人都已经放弃了职业艺术家这条道路,或者找了其他工作,或者去做美术老师。因为2004年创作的“自画像”这一幅作品入选了在重庆美术馆举办的第十届大学生联展并且获得了优秀奖,成为全班5个入选之一,这给了刘家华某种自信心,这时,做一个职业艺术家的想法开始在他的心里萌芽。

  毕业创作《重返桃花源记》是他艺术语言开始成形的时期,他将传统的青绿山水与现代化的工业机械、标语、仙鹤、广告牌、脚手架、山村、乡野、都市等结合在一起,这些图像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抹平了时间的印记,共同充斥在同一个空间中,形成了一个多义的、矛盾的画面图像系统。这些场景既是真实的,又是具有荒诞感的;既来源于现实,但其间又具有超现实的成分。当代都市建设那种繁荣与混乱,都市化所带来的那种生存的别扭与存在的荒诞感,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这种景观表达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文化针对性,反思、审视着中国的社会现代城市化进程。这源于刘家华的自身成长体验与感悟,他说当时就像汪峰的歌曲里面写的一样:‘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感受的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和电器之音’。我出生在四川达州的一座小县城,曾经那儿山清水秀,田园风情,邻里和睦,民风淳朴,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考上大学来到重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喧嚣嘈杂与我生活的家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时在我们学校周围,日夜都能听到拆建的声音,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快得让你无从适从,构建出来的东西也并非就好,还停不下来。

刘家华作品《重返桃花源记》  

  毕业展的作品被藏家收藏了,给了他成就感,他觉得今后可以靠卖画来养活自己。于是他毅然决定开始做职业艺术家,在川美的坦克库申请租了一间工作室开始创作。开始,一切都比较顺利,因为学生时代就有过参展的经历,所以他的展览邀约还是比较多的,那时候在重庆、成都、深圳、北京、上海都曾经展出过,也参加过一些重要的展览如2007年今日美术馆大学生提名展,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墙美术馆的,2008年快城快客上海双年展,2009年东西对话中德交流展,作品卖的也不错。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重庆虽然不是艺术市场活跃的地方,但是到09年的时候,情况已经不容乐观,比起以前展览忙的时候,刘家华09年一年只卖了一张作品。

  这时,一个新的念头在他脑子里萌发:既然在重庆也遇到了困难,何不搏一搏,去艺术的中心北京闯一闯?有了这个想法,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做了去北京的决定。鉴于老师、同学都告诫他北京不好混,他在出发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又花了一年的时间画了20幅作品,带着这些作品来到北京,他准备给自己2年的时间,如果可行就继续下去,实在不行还是退回到重庆择日再来。

  2010年4月初,刘家华来到了北京,这儿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那时候他跑展览很勤快,认识了很多人,通过彼此交流,逐渐有画廊和策展人开始留意到他,这时候,来之前做的准备帮了他,因为他手上正好有现成的作品可以参加展览。10年底,终于做了第一个个展。在这个展览上,他卖了三件作品,给了他一点鼓励。接下来,11年、12年、13年每年都很忙有几个个展,就这样,他很快地适应了北京,并且在这儿稳定了下来。刘家华感慨道:“当时我来北京的时候给自己设了一个期限,在北京如果呆上两年没反映,我就要撤,因为你必须面对现实,所以我有这么一个计划,自己比较抓紧,,很多时候勤奋一点有好处,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事。”

刘家华作品《红城记》

  纯粹

  这么多年,刘家华创作的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红城记》的系列。有评论家将他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新城时期”,这个时期是刘家华创作心理上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认知自我、确立自我、建构自我的时期;接下来是“倾城时期”,这时刘家华处于自我解构、否定自我,找寻真我的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围城时期”,他画面中描绘的古代的建筑已经开始转化为自我内心取向的表达;而最新的时期是“无城时期”,是刘家华创作崭新的心理与思想成熟期,似乎进入了“无我”的境界。

刘家华作品《红城记》

刘家华作品《重返桃花源记》  

  为什么会选择古建筑?刘家华说到:在这里“楼阁”具有双重的意义维度,既可以代表消逝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衍化成一种表征传统文化遗产的符号。接下来,红绳开始出现在他的画面中,为什么要画红绳子呢?刘家华解释道:“它其实是解散了的中国结,不再具原先祥和、幸福等等的寓意,用它去捆绑、缠绕、悬吊中国古建筑,我希望用两种传统的东西来营造一种当下视觉感受和社会问题。有点“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的意思。

  今年开始,刘家华一改以前偏小幅的尺寸,开始画非常大幅的作品,因为没有升降机,他常常不得不站在工作室的二层画作品的上半部分,画完一部分还得再跑下来,看一下整体效果再跑上去继续。

  他说:“我这个题材适合画大,画大了之后那种气场,浩瀚的感觉才能出来,一个小画怎么浩瀚、怎么有震撼感?

  已经过去半年了,虽然几乎每天在工作室里画画,但是目前还只完成了2幅作品。他非常明白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不是明智的选择,但他觉得这样反尔才舒服才对,因为我不是为客厅或卧室在画。

  从表现复杂人性的“自画像”到如今的大作品,刘家华的创作显得越来越纯粹,他说:“我就想让作品的这种思想宽阔,长久一点,我想让人看到之后,在他脑子里边留下些什么,让别人过一段时间还有印象,还会想起来。当然最好是10年后听到有人说:“现在我终于看明白了!”

刘家华作品《红城记》

刘家华作品《红城记》

   智慧

  在采访时,刘家华谈到了一件让他很感动的作品:有一位艺术家名字忘了,有一个孪生的姐姐,但是她姐姐突然生病去世了,为了表达她对姐姐的思念,艺术家用几吨的盐做了一个洁白的梯子,在整个黑色的空间里打上一束灯光就照在这个梯子上面,看起来似乎是一座天梯,通往姐姐在的天堂。刘家华说:“作品叫《思念》,艺术家选择了盐,因为盐是咸的,正如我们的泪水;同时盐是又是洁白的,就像我们的思念一样纯粹。这样的作品表现形式与作品的精神内涵结合得让你找不到一点瑕疵,传递就非常得准确,所以我觉得艺术家不管是做什么一定要追求这种完美的结合,那个时候就厉害了”。

刘家华作品《下一秒》

刘家华作品《最后的语言》

  这是刘家华在创作上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如何完美的把形式和内容进行结合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每个艺术家都有不断超越自己的野心,我就想到可不可以来一个更智慧一点的?又很有深意”。

  采访的头一天晚上,刘家华的脑子里产生一个新的创作想法马上就开始实施起来了:现在的画面是由密密麻麻的古建筑构成的,画起来还是非常费时。能不能表现一幅蒙上了灰尘的画面,只留下轻轻的一根手指擦拭过的痕迹,在这个痕迹下面,露出的是密密麻麻的古建筑?这与记忆、时间有关,也可以与我们的环境有关,可以囊括的东西还很多。

  刘家华说:“我觉得这种东西有点儿意思。反正要不断地去接近那一个想要的点,然后要去解决很多技术上材料上方法上的问题,反复试验,在这个过程当中很焦虑,很费脑筋。但是这种东西又吸引着你不断地去思考去创作,这种感觉:又痛苦又喜悦!”

  结语:

  在访谈中,刘家华表现的很健谈,甚至不小心透露了接下来的创作可能性。而无论他的画面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如何“智慧”地做作品绝对是他不变的追求。十年前,他毅然地走上艺术之路,然后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地走向纯粹。他说:“现在能刺激我的只有创作上的新思想。”但是谁能想到,他2006年一批以青绿山水与现代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的创作方式的作品,成了如今热卖的当代水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责任编辑:熊晓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