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系列第72期】路亮:“新海派”的收藏经
2014-07-08 08:34:41 彭菲
资深藏家、路画廊创始人路亮
在上海收藏圈,路亮拥有买家和卖家的双重身份。他热爱海派书画,其收藏名单已囊括谢稚柳、陈佩秋、方增先、程十发、施大畏、张桂铭、马小娟等近现代和当代海派艺术家。同时,由他掌舵的路画廊自开业以来,吸引了一群志趣相投艺术家和藏家朋友,在那儿,他们聚在一起,品画抿茶。
采访当日,记者抵达路画廊时,路亮正沏一壶茶,他把茶端到桌边,对记者说:“从开画廊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不是想着用它赚钱的,我是想给作品安置一个独立的空间。”
回忆起二十余年的收藏经历,路亮感慨到:“整个中国书画的市场经历了巨大的波动,但真正的藏画者,始终不是‘看价’的,我是真心喜欢书画。”
路亮收藏 马小娟作品
宣纸代理商的艺术情结
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上海的书画收藏者,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他们最先留意到还未被市场关注的海派书画,以百元、千元的价格收入囊中。1986年,路亮在一次活动中,注意到宣纸的艺术价值,后来,他成为上海红星牌宣纸的代理商,在那之前,他主要从事地产业。“其实宣纸生意是无心插柳,这不是我的主业,我只是觉得,宣纸中国的‘特产’,传播它很有意思。”可能路亮自己也无法预料,被他戏称“做着玩玩”的生意,使其结识了不少海派名家并爱上书画,最终步入收藏之路。
“现在想想,如果没有那段经历,要直接开个画廊,肯定很难的。我们上哪里找那么多熟悉的大腕艺术家呢?”路亮每次回忆起那段往事,总不禁感叹。
路亮说,真正开始收藏作品,是从1991年开始。由于前几年的代理商经历,他与多位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直接从画家家中取画,并放到自己位于上海美术馆的空间中。此举成了他运营首家画廊的雏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沪上画廊业还未形成规模,大部分从业者并没有采取代理艺术家的方式,而是简单以画店的方式,出售一些作品。
路亮也是如此,回忆起当时的经营状况,路亮坦言“很一般”。他说:“当时几乎没有人买画。有钱人都去投资房地产。不管是代理宣纸还是卖画,都是不赚钱的。”据他透露,1996年,他曾投资一百五十万,在上海打浦桥附近买了两套房。“方增先老师到我家做客,非常惊讶地问我,‘宣纸生意那么大吗?’其实,我收藏作品的资金,还是来于主业。”路亮告诉记者。
路亮收藏 施大畏作品
斥资6000万,开设路画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谈起自己的收藏故事,路亮总和朋友这么说。在他眼中,收藏的过程很简单,即用“赚来的钱养画”。不过,了解路亮的人知道,他对喜爱的艺术家,总毫不吝惜,一买就是几十幅,收藏体量可见一斑。据他介绍,十年前,他就一口气买了陈佩秋先生几百张书法,张桂铭的作品也是“五十张一买”。除此之外,他所藏的萧海春作品 “至少有五百尺”,施大畏的作品也达“两、三百尺”。
不过,路亮最为人称奇的收藏轶事,要属重金筹建路画廊。五年前,路亮出售其4套高档住宅,斥资6000万,集中购入了“新海派”艺术家大量的作品。对于投资标地的转型,路亮回应称,开画廊并非想“投资”:“二十年来的积累,让我对艺术作品有了自己的认识,要开一个画廊,将我个人爱好落成一个实体,是我当时的想法。我觉得房子不缺就好,但画我是一直想买。”在当天的采访中,路亮多次表明,路画廊并不以谋利为生,相反,很多他买入的作品,都不会舍得出售。
几年前的重金斥资,让路亮收藏体系日益明朗,“新海派”艺术家的作品,是他主要收藏的方向。他介绍,所谓新海派,是指那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伴随中国发展成长起来的海派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已很成熟,也经受了市场波动的考验。
在众多收藏作品中,让路亮记忆犹新的是艺术家马小娟的《红楼梦》和《金瓶梅》。这两套作品共200余幅,是艺术家近几年的代表作。路亮告诉记者,在马小娟完成两套作品之初,他看后已“心动”,不过,两套作品的总价高达六、七百万,让他一时却步了。后来,路亮引见了一位中意该作品的藏家,并在5年前,又从他手中重新买入。至此,《红楼梦》与《金瓶梅》回到路亮身边。
“我买作品总要了解它被谁买走了,这样能够保证我能找到对的藏家,拿到对的画。”据他介绍,那些从他手中卖出,再回流入手的作品,占他收藏体系的百分之八十。
路亮收藏 施大畏作品
路亮收藏 张桂铭作品
二十年的收藏经
路亮从一位低调的宣纸代理商,转型为资源丰富的画廊主,已有二十余年。回忆起最初的藏画市场,他仍记忆犹新:“二十年前,方增先先生的作品,卖给我一千元一尺;十多年前,谢稚柳先生的作品,两、三千元一尺。虽然那时千元不是小数目,但忍一忍还是能买,只是很少有人敢买。你看最近三年,谢老的作品翻了十倍,倒是很多人趋之若鹜。没有人能预料书画的涨幅如此之大。”
路亮说,让他一如既往坚持收藏的动力,正是对艺术不变的喜爱。“很多人说我遇到了好时代,书画还没‘炒’起来,我已经入手了。但我想和他们说,任何时期都有机会收藏书画,因为优秀艺术家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精品永远会升值,就看藏家是不是懂画。投机的人,可能享受得到金钱的乐趣,却对艺术索然无味。”
收藏“新海派”的这些年,路亮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自己喜爱的作品,有些出自画家本人,有些来自拍卖行。
其中,他从施大畏先生手中收入不少“精品”。路亮评论其作品具有“时代意义”:“大施没有画那些装饰意义的花鸟鱼虫,他将人物以山水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些乍看起来像岩石一样的人物,很有厚重感。”路亮说,能成功打动施大畏先生直接出售自己的作品,还是因为自己对艺术的真诚喜爱。
不过,对于选择拍卖行的拍品,路亮则很谨慎。他告诉记者,每次在拍卖行看中一件拍品,总会先拿着图录,向艺术家打听作品的来龙去脉,他们确定后,再竞价。“遇到真正的精品,肯定会遇到1、2位竞争对手的。我想好底价后,就和他们竞价。不过,我要保证我每一件买进的作品都是来源可靠的。它在哪里出版,之前被谁收藏,这些我都会打听清楚。”说到这里,路亮指着四张张桂铭的作品介绍到:“这四张作品是之前从朵云轩买的,当时是十五万。有人说我买贵了。现在有人提价四倍,我没卖。我买艺术品始终不是看价格的,喜欢了就可以买回家。”
二十年,国内的画廊和拍卖行经历了初生、成长、变革、日益成熟等阶段,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涌入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对于路亮来说,“变幻”正是收藏艺术品的魅力所在——“收藏始终是小众的,当你出价的时候,艺术品具备了商品属性,但艺术本身是无价的,它也没有可数字化的规律可循。这正是艺术的魅力。”路亮说道,他的眼中,透露出收藏的热诚,二十年来,这股热忱未曾改变。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