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自由是一种态度
2014-07-08 09:19:21 李明
李秀勤《呼吸》铸铝,192x165x135cm,1993至2013
通常,当一个完整的睡梦被打破不是因为意外,而是一个不便推却的承诺时,承诺就很折磨人。漫步在空旷的美术馆,会觉得很冷。一个一个的展览并不缺少色彩,缺少的是冲动、想象力和真诚。各种构造和五颜六色的涂抹里面,思想消逝的无影无踪。缺少了态度和立场呈现的物象喘息,像惯性运动,令人容易走神。
这一次看李秀勤,则不同。
从杭州、上海一路走过来的《触点》,像一场对青岛人的智力查验,亦近乎情感的零距离查勘。一些陌生的符号和一些不陌生的人群,被李秀勤的一个持续了20年的想法集合在现场,呈现着一份念想,一种表达,一些关爱。这有些类似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边是充满寓意的人造物,一边是懵懵懂懂的看客,可场所、气氛、内容和信息传递方式构成的对应关系,已迥然不同。比较大观园的众生相,《触点》看似无涉政治、地域、时局、社会,却与生存与生长息息相关,与平等、对话、权利与记忆发生着纵横交错的紧密联系。在我看来,《触点》所触发的,其实是对重构交流的审视,也是对想象力匮乏的非习惯性回应。
这类似一种个人化的乌托邦试验。李秀勤的表达现场,让触手可及的温暖一点一点绵延,成为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一种平等交流与交往的尺度。在这里面,自然与人为的距离不再是障碍,不同人与不同人之间的无间隙对话,成为可能。实质上,《触点》的互动过程,具备了一场干预性成长记录的所有要素,其试验性的核心,在于交流理念、姿态、模式的改变。这为所有对未知的探索,对陌生领域的丈量,提供开阔的思维与实践空间。在这里,当每个在现场的人都是艺术家,都是创作者,都可以自由表达与释放的时候,渗透与回应,干预与参与,表达与呈现,便开始同时成为主题、过程与方式。在李秀勤制造的干预与渗透过程中,所有的回应,呈现的恰恰是社会与生存真实。
显而易见的是,李秀勤的干预性互动,具有强烈的平等性、平民性与自由性。《触点》通过其独特的转换性、渗透性和参与性,打破了生理、心理和社会领域的束缚与规则,以始料未及的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陌生体验,使雕塑真正走入近在咫尺的真实,形成“理念”与“日常”的通畅沟通渠道。《触点》的“真实”,区别于传统艺术的“写实”,也区别于传统艺术的“虚拟现实”,是一种进行状态的作品与观者同时呈现的相互依存,一份只有通过直接民主才能获得的“心灵触动”。在这个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参与者获得解放,得到释放。需要指出的是,当这种“平等”交流单一针对于一个特定的认知障碍群体时,其显现出的转换意义和沟通的公共道德趋向,就更加具有现实紧迫性。李秀勤在《触点》设计的顶端,犹如点燃起一线驱散黑暗的信号灯,将自由的想象力引入到可触摸的起跑线上,给被遮蔽的现实平等,提供了一次个人实现的机会。这个前所未有的方式,这恰恰是李秀勤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比较《触点》的想象力扩张,当下不论现实还是艺术,几乎就是一片“想象力”枯竭的盐碱地,重复着情节雷同的贪婪、欺诈、虚假、隐瞒、漫不经心和得过且过。曾经的热情、真实、憧憬、浪漫、纯粹,曾经的冲动、叛逆、特立独行、胡思乱想,都被刻板的现实格式化了。在这个“奇迹”和“你懂的”甚嚣尘上的年代,让想象力飞就像个遥远的神话,令人觉得匪夷所思,仿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个时候看《触点》,的确会有耳目一新的震撼。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安迪播放莫扎特唱片的情节,通过扩音器,突破禁锢的《今夜的风多么柔和》流水般回响在监狱上空,穿透寂寞、恐惧、绝望,刻骨铭心。
多年前去梅里雪山,路上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独自在太阳底下发呆,光照拍打在脸上纹丝不动,仿佛不曾发生。慢慢走过去,体会着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凝固”景象,很想知道,那些活物脑子里装着的,是怎样的奇思妙想。这个时候,观察者和对象之间,并不构成现实影响。看过雪山日出,继续琢磨这些褐色皮肤的思想者,突然觉悟,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那些平常瞬间,在似乎没有背景的太阳下面。这个时候,人才是自己。安迪说,内心是“他们”控制不了的,那里充满自由!
(责任编辑:周梦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